原標題:每經熱評丨優化完善減稅降費政策 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每經特約評論員 譚浩俊

3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延續和優化實施部分階段性稅費優惠政策,以進一步穩預期強信心,包括將符合條件行業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爲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將減半徵收物流企業大宗商品倉儲用地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減徵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政策,延續實施至2027年底;將減徵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元部分所得稅政策、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延續實施至2024年底;今年底前繼續對煤炭進口實施零稅率等。以上政策預計每年減負規模達4800多億元。

不難看出,此次政策呈現兩個方面特點。一是由“扶貧”“濟弱”向“補強”“促優”轉變,重心放到了推動企業研發、創新方面,這是促進科技自強自立必須採取的積極舉措;二是由階段性、臨時性向長期性、制度性轉變,如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就會變成一種長期性、制度性政策,會隨着工作需要不斷補充和擴大,從而讓更多企業投身於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行列。又如物流企業大宗商品倉儲用地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如果實施效果好,對物流企業發展非常有利,不排除也會變成長期性、制度性政策安排的可能。因爲,有關物流企業負擔太重的聲音也是時常出現的,降低物流企業負擔的呼聲也是很高的,需要在政策層面予以支持和關注。

客觀地講,現在的減稅降費政策,大多是爲了應對經濟環境變化、市場需求變化、疫情衝擊影響等出臺的臨時性、階段性政策,但是,經過實踐也不難發現,有些方面的政策已經具備向長期性、制度性政策過渡的條件和需要。尤其是應對國際環境變化方面的政策,更值得好好研究與思考,值得對政策進行優化與完善,從而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推動企業做優做強。

事實也是,由於美國推行貿易保護和單邊主義,不斷打壓中國企業,導致中國企業對外合作的難度加大。尤其是高科技企業,不僅無法再與包括美國科技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愉快合作,甚至進入國際市場都會受到極大的阻力和障礙。由此,部分與國外企業聯繫緊密的供應鏈被割斷。而供應鏈遭到破壞最大的,當屬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以及前些年對外國企業和產品依賴度較高的企業。此時此刻,所能做的,就是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就是讓更多企業加入到科技創新、技術研發、產品開發、生產製造、品牌培育的行列中來,突破技術封鎖、技術限制、技術障礙,形成自己完善的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

要想形成這樣的格局,給予企業更多的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外力支撐是必不可少的,是必須能夠長期供給和配套的,而不是臨時性、階段性措施。如果對科技創新、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品牌培育等也採取臨時性、階段性政策,企業的積極性就不可能調動,也就很難在這方面取得突破。

很顯然,此次政策優化完善,體現了這樣的特點,也釋放了積極信號,那就是在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政策供給,將更加完善和優化,將從此前的臨時性、階段性政策逐步轉變爲長期性、制度性政策。也就是說,企業只要關注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品牌培育等事關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方面,就會得到政策的長期支持和幫助。如此一來,一定會有更多的企業把注意力放到這些方面。

中國的發明專利,65%以上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給予中小企業更多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是推動創新、攻克技術難關最爲重要的方面之一。這次的政策安排,已經釋放出積極信號。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一定會有更多推動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走技術之路、走產品之路、走品牌之路的政策供給,從而讓中國企業都能完成由簡單加工、組裝向真正的中國製造、中國智造、中國創造轉變,有效提升中國經濟綜合競爭力、國際市場話語權以及複雜環境應對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