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國產車,你會想到什麼?

 

超高的性價比?更懂國人需求的車內智能?還是虐爆同級合資車的內飾設計?

 

除了這些特點,有一些國產車的造型也越來越好看了。

 

現在在路上,如果你看到一個有點陌生,卻非常好看的車型,不用懷疑,這大概率是一輛國產車。

 

很多人會說,我開車追求的是技術、性能,如果光有個殼子沒有核心技術,也是白搭。

 

恰恰相反,汽車造型設計本身,就是一項核心能力。

爲了讓汽車越來越好看

人類都做了哪些努力

一開始,汽車技術的演進,就和不斷變化的車身造型有着密切的關係。

 

當卡爾·本茨發明第一輛汽車的時候,他的腦海裏的並不是一輛汽車該有的樣子,而是一架裝了內燃機的馬車。

最初的汽車就像“裝上了內燃機的馬車”,前輪小,後輪大。

因爲在19世紀,馬車是最方便的陸上交通工具之一。本茨和他那一代人覺得,汽車就應該長得像馬車一樣——後輪大、前輪小,裝載鋼板彈簧。至於發動機,則應該隱藏在座位的下方。

 

改變的契機,來自於發動機尺寸的變化。進入20世紀,汽車廠商開始製造大功率、大排量的發動機,缸數從4缸發展到8缸,甚至16缸。發動機的機械結構越來越複雜,體量也越來越大。

 

工程師們發現,發動機已經大到沒辦法裝在座位的下面。於是,他們把發動機前置,放在車廂的前面。

 

著名的福特T型車,採用的就是這個設計。


2008年7月,美國印第安納州里士滿舉行紀念福特“T”型車100週年活動,福特“T”型車愛好者駕車參加

然而,T型車主打的是易於組裝、便宜耐用的特性,並沒有考慮到美觀度。它的車燈、門鉸鏈、備胎全部暴露在外,車身也是方箱型設計,看起來更像個機械架子,幾乎沒有美感可言。

 

1949年,斯蒂貝克出品了世界上第一輛三廂汽車,這種汽車的客艙位於發動機艙和行李箱之間,頭部和尾部的長度幾乎一致,比例平衡,線條流暢。

 

三廂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擴大的行李箱讓長途汽車旅行更加方便。和甲殼蟲汽車相比,三廂車前置發動機設計也使汽車的重心更加平衡,操控更舒適。這也是爲什麼,三廂車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車型。

 

進入60年代,隨着高速公路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跑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高速行駛狀態下汽車造型的研究開始出現。

 

人們發現,前低後高、底盤低矮的楔形車,在高速行駛的時候有更好的穩定性,解決了之前車型附着力變弱的問題。所以,保時捷、蘭博基尼、法拉利的很多經典跑車,都沿用了“楔型車”設計。




Ferrari Dino 308 GT4是法拉利最早的中置V8跑車,也是引領“引起楔形設計風潮的經典車型” / wikimedia



至今,很多轎車也在參考楔型車的設計,因爲它不僅空氣動力性能更好,速度感和線條感也更加符合符合現代審美。

汽車造型

不僅是好看那麼簡單

汽車造型設計,不僅考驗設計團隊的美術能力,更考驗工程學的底子。

 

一輛車跑得快不快、好不好,除了發動機、變速器、底盤三大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車身的空氣動力性能。

 

理論上來說,一輛在路面上勻速行駛的汽車的驅動力,就是用來克服兩種阻力——一種是輪胎和路面形成的滾動阻力,另外一種就是車身在空氣中運動形成的氣動阻力。


車輛在勻速行駛過程中,主要需要克服滾動阻力和氣動阻力

氣動阻力有多大呢?當汽車行駛超過80km/h的時候,氣動阻力就會超過滾動阻力,成爲汽車行駛最大的阻力來源。

 

另有研究顯示,一輛小轎車在行駛速度接近100km/h的時候,克服空氣阻力的燃油消耗量,約佔燃油消耗總量的一半。

車身的設計將直接影響車輛的燃油經濟性

車身的空氣動力性能,對操作的穩定性也至關重要。

 

比如,汽車行駛中的氣動升力會降低車輪對地面的附着能力。很多人覺得,開一些質量較輕的小車,迎面遭遇強風的時候會覺得“飄”,其實就是氣動升力在作怪。

 

爲了提升車身的穩定性,設計師們就會對車身底部進行特殊處理,比如加裝底盤的導流板,增大氣流通過車底的速度,從而降低氣動升力。

 

除了空氣動力性能,人機工程學也是汽車造型設計中很重要的部分。

 

汽車駕駛對視野範圍的要求很高,但車內空間狹小,功能又複雜。方向盤上端、汽車的A柱、後視鏡,一旦設計不好,都會遮擋視野。


汽車的內飾設計對視野範圍要求很高 

這對設計師們就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如何在保證汽車內部功能完整的情況下,最大地開拓視野。

 

工程師讓不同身材的駕駛員調節好駕駛位置,並以正常的姿勢入座後,用前方和側方的照相機捕捉他們眼睛的位置,再進行統計建模。最後發現,駕駛者視野的分佈基本是橢圓形——也就是“眼橢圓”。

 

日後設計師在進行內飾設計的時候,只要符合“眼橢圓”標準,就可以最大地保證視野開闊。

汽車造型設計,需要符合工業設計標準的前提下,融入美學因素

所以,汽車造型設計真的不僅僅是好看那麼簡單。好的造型設計,不僅好看,還能讓你開着安全、開着舒服。

中國的汽車造型設計

到什麼水平了

好的設計,不僅好看、實用,還能體現地區文化的特色。

 

設計出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何鏡堂院士就認爲,好的建築“必須跟它所在地區融在一起,跟它的文化結合在一起,跟時代結合起來。”

好的建築應與所處地區、所處時代的文化相融合。這種設計理念也適用於汽車造型設計

其實,汽車造型設計和建築設計的道理一樣,好的造型,就是當地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比如二戰後美國的轎車,使用高翹的尾翅、大量的鍍鉻件,還有寬大的保險槓,形成了美式肌肉車的經典造型。這樣誇張的造型,其實就是50年代後美國經濟騰飛、文化多元的寫照。


而歐洲人就把汽車設計得小巧精緻。憨豆先生和他的那輛MINI,幾乎成了英國形象的代表。這種緊湊型車設計,正是歐洲古老窄小的城市街道設計和戰後經濟緩慢復甦的產物。

緊湊型車身的設計,已經成爲了歐洲車系的代表

而對於中國的設計來說,能夠將數千年文明積累的文化元素挖掘出來,用在現代的汽車上,就是高水準的設計。

 

而紅旗汽車,就是這種高水準設計的代表。

 

“紅旗品牌已經有60多年曆史,它是承載了很多中國人對汽車夢想的這麼一種載體,”中國一汽造型設計院副院長張銘說道。

2017年9月,青島秋季車展,60年代生產的紅旗轎車展出。紅旗品牌已有60多年的歷史

“我們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我們有很多的沉澱、積澱,就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藝術,有很多沉澱,我們說一定要去挖掘這些東西,把它挖掘出來。”

 

2019年,新紅旗運用了全新語言以尚·致·意爲核心理念,暢情表達、充分演繹中國式新高尚精緻主義,基於對本土優秀文化的研究理解,融合現當代藝術審美趨勢,將中式美學意境表現在車身設計上充分演繹中國式豪華。


紅旗H9就是紅旗“新高尚美學”的代表作

更重要的是,紅旗做到了將這些元素有機融合。在遵從工業設計標準的同時,將中國元素融入,而不是強行安放在汽車造型中。

 

何鏡堂院士在參觀一汽紅旗的時候,就曾提到:中國的傳統是要傳承,不是複製,也不是照搬。

“傳承與創新最重要的是吸收它的精神,從文化內涵裏面吸收,應用到我們新一屆、我們新的產品。”

 

“結合現代的審美觀點、現在的潮流、現在的科學技術、現在的智能化自動化的程度來應用,那纔是比較好的。”

 

紅旗H9,就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方和圓融合在了造型設計中。

紅旗H9的直瀑式格柵

從前方看,“高山飛瀑、中流砥柱” 的直瀑式格柵和貫通式旗標,給人威武莊重的觀感。

 

從側面和背面看,溜背式車頂、圓潤飽滿的車尾輪廓,又讓車身顯得優雅靈動

紅旗H9的內飾

在內飾的佈局上,H9還講究浩雅中正,中軸線強調橫向的視覺的延綿和平衡感。

 “買BBA人家會覺得你很有錢,但是買紅旗人家會覺得你高深莫測。”不得不說,紅旗品牌就是有着這樣的“魔力”,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敬畏之情。

2020年對於紅旗而言,絕對是突飛猛進的一年。去年紅旗銷量同比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如今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在去年的產品戰略發佈會上,紅旗宣佈了未來五年將推出20款車型,覆蓋L、H、S、Q四大產品系列,分別代表着不同細分市場的產品,其中L系(紅旗L5)和H系(H9、H7、H5)車。

據瞭解,紅旗的Q系列車型爲MPV車型,其中包括一款B-MPV產品。

先說清楚圖片爲假想圖,僅供參考,不是最終的量產車型。從圖片來看,新車身上有着紅旗家族的經典元素,如高山流水式中網、高亮鍍鉻飾條、LED燈帶車標、前車門的紅旗標識等。

新車輝煌大氣,商務氣息濃厚,有種君臨天下的感覺,這也符合商務出行車的定位。衆所周知,紅旗跟勞斯萊斯一樣,支持車主定製選裝,如果車身選裝雙色配色的話,看上去無疑會更加的尊貴。

爲了照顧車內乘客的視野,前中後三排的玻璃窗都很大。

最後便是大家最關心上市時間和價格。剛說到,新車將於2022年6月量產,所以說上市時間可能要去年2022年末或者2023年初,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價格不好預測,畢竟參數信息也完全沒有出來。不過從動力來看,新車估計也是旗艦級別的,這樣的話起碼也要到30萬或者40萬+,直接對標別克GL8等中高端合資MPV。憑藉紅旗品牌在國內的認可度以及新車不俗的產品實力,未來十分值得大家期待。

從國慶閱兵的“國車”到代表中式豪華的“國產車”,紅旗針對中國有傳承價值的文化、藝術,特別是自身也在與時俱進演變發展的載體,借鑑國際化、新生代因子,“不守固亦不忘本”地加以弘揚,融世界精粹,創造中式獨特審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