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光與硃砂痣”,是不久前dou音視頻軟件上所盛傳的一首bgm,而這首歌的歌詞實際上是引用了張愛玲中篇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橋段。

書中寫道:“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粘在衣服上的一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如果按照書中的理解,明(白)月光是指那些寄予了希望卻無法擁有的人,而硃砂痣則是指那些擁有過但卻無法再次團聚的人。不過,如今網絡上所提到的白月光與硃砂痣,早已不是當年書中的意思,它們已經隨着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衍化成爲形容對單一事物兩種不同表現形式的專屬名詞。

其實,這種對立不光特指人,對物亦是如此,例如我們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汽車設計,也可以找到它們相對應的“硃砂痣”與“白月光”。


起亞——一次峯迴路轉的“偶遇”

既然要聊到起亞汽車,我們不得不提到一位業內設計大咖——彼得·希瑞爾。

希瑞爾何許人也?在1980年至2005年之間,他一直受聘於奧迪、大衆這兩家汽車公司,並在後半段期間成功挑起了大衆首席設計師的大梁。不過,向來嚴謹且保守的大衆汽車,很難接受希爾瑞那異想天開的設想。最終,鬱鬱寡歡的希瑞爾選擇在2005年離開大衆集團。

或許是上天有意安排,那股深藏在希瑞爾心中的湧流,在2006年迎來了釋放的機會。

讓我們將時間再倒退幾年,隨着二十世紀初所爆發的全球經融危機,起亞汽車遭遇了品牌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滑坡。此時,他們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位可以帶領品牌打破局面,走出窘境的引路人。說來也巧,在事業上屢屢受挫的希瑞爾,也正在尋求着一個舞臺,兩者就這樣被撮合在了一起。

在希瑞爾加盟之前,起亞品牌旗下的多款車型雖然已站穩市場,但其偏傳統俗套的設計,正在慢慢失去年輕消費者的芳心。就在這時,希瑞爾前衛的設計思路,深深地吸引了起亞領導層。

2008年,希瑞爾正式將“虎嘯式”前臉帶入到人們的視野中,並透露這將是起亞汽車未來設計發展的主要方向。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對“虎嘯式”真正產生印象的,還要屬2009年發佈的福瑞迪,而這也是希瑞爾在起亞汽車全權操刀設計的第一款車型。

爲此,希瑞爾和他的團隊前後歷經29個月,耗資2億美元,打造出了這款具有引導意義的全球戰略車型。

在福瑞迪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希瑞爾大膽的想法,以及對熱血、激情的展現。與老款車型相比,我們幾乎找不到它們的相同之處。按照希瑞爾本人的話來說:“現在的起亞更具有設計性,就像玻璃球一樣,更加透明,更具設計感。”

在此之後,大獲成功的起亞汽車,賦予了希瑞爾更多的權利。而他也沒有讓人們失望,K2、K3、K5等車型陸續換新上市,在打破原有格局的基礎上,向所有人告知了一則消息:“起亞汽車已經強勢歸來!“

至於”虎嘯式“前臉的設計靈感,據起亞設計團隊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設計師介紹,之所以引用”虎嘯“,其實是源於人們對老虎本尊的敬仰,無論在任何國家,老虎都有着自己專屬的地位,而這種與生俱來的自豪感和力量感,是其它動物所不具備的。

當然,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虎嘯式前臉並非是設計界的巔峯,只是在那個時間段,那個人,選擇了最正確的方式,並順利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對此,前任大衆集團監事會主席費迪南德·皮耶希曾遺憾地稱道:“我們當初就不該讓彼得·希瑞爾離開。”

如今,重獲新生的起亞汽車正在朝着新的目標所進發,而彼得·希瑞爾也在擔任設計總監職務的同時,兼顧起了起亞汽車CEO的重任。今年年初,起亞汽車正式對外發布了品牌全新的Logo標識,並隨之帶來了“Movementthatinspires(以移動爲原點)”的品牌標語,預示着起亞不斷突破的核心價值觀,以及爲用戶提供美好生活的品牌理念。


大衆——向電動化全面轉型

對於汽車品牌來說,伴隨每次更新換代,往往都會在外觀設計上尋求某種突破。不過,似乎總有一些品牌不願爲此做出太多的改變。沒錯,您或許已經猜到了,接下來我們要聊的主人公,便是家喻戶曉的大衆汽車。

提到大衆,你會聯想到那些名詞?嚴謹、務實,還是靠譜?在我心中,大衆汽車更像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它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出色的造車工藝,但設計卻屢屢將我陷在無盡的審美疲勞之中。


好在,大衆全新的ID系列正在逐步破冰,並試圖扭轉人們的這一刻板印象。在這裏,我們又要提到一位設計大咖——克勞斯·比紹夫。

就大衆集團現有的職務劃分來看,比紹夫是集團現任的設計總監,而前面提到的ID系列,正是比紹夫所主持的項目。別看比紹夫剛剛擔任總監的時日不長,但他確是大衆集團的一位老員工,因爲自1989年開始,他就加入到了大衆集團的設計團隊之中。

但問題是,由於ID系列的意義非凡,所以即便是對於像比紹夫這樣的資深設計師來說,也絕非一件易事。在海外媒體的一次採訪中,比紹夫曾這樣談到電動車(ID系列)對於設計師的影響:“實際上,幾乎所有事情都在變化。例如一直主導汽車設計的內燃機元素,如今已被排除在整套方案之外,而這在無形之中創造出了一個新的領域,我們需要拓寬更廣的思路。”

的確,從ID系列最終所展現出的形式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它與此前燃油車型之間的差異。

ID系列最直觀的變化,莫過於是採用了大量斜線與多邊形的設計元素,並通過極具張力的表現方式,勾勒出了別具一格科技質感。

如果將大衆燃油家族比作爲理性的成功人士,那麼全新的ID系列,更像是一位感性的穿越者,它雖然來自未來,但卻可以瀟灑地活在當下。

據大衆設計團隊介紹,他們爲這種全新的設計思路起了一個十分抽象的名字——seamless design,翻譯成中文就是“無縫設計”。簡單來說,他們希望通過ID系列,將電動車更渾然天成的一面展現給大家。

這說來也蹊蹺,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壓根就沒有人下過類似的定論,或是強調電動車就該這樣設計。可有趣的是,這種簡約、平整、一體化的方式,似乎逐漸成爲了當下電動車的主流設計趨勢,並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肯定。

眼下,大衆全新ID.3已在歐洲得到全面推廣,而ID.4也在不久之前登陸中國市場,並分別交於上汽大衆與一汽-大衆進行本土化升級,即ID.4X與ID.4 CROZZ。

或許,對於比紹夫來說,接管大衆ID系列的設計任務,是對一名設計最大的認可。正如他本人受訪時所提到的的那樣:“ID系列的設計確實具有一定挑戰性,但沒有什麼事能比這更能令人興奮了。”


雪佛蘭——既是發展,也是妥協

作爲美系車的代表,雪佛蘭不僅僅是一個品牌,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尤其是在上世紀中前段,紅極一時的雪佛蘭曾創下過無數的銷量神話。

而在上世紀末,隨着經濟全球化的建立,以及各方社會對於排放的限制,致使那些令雪佛蘭以及所有美系品牌引以爲傲的“大塊頭”逐漸淡出視野,取而代之的是一款又一款”小傢伙“。也正是在這個期間內,雪佛蘭品牌在設計上迎來了一次重大的變化。

通過Malibu車系的三代車型衍化,其實不難看出雪佛蘭在上世紀末所經歷的大轉型,即從各大、更浮誇的美式造型,向更小、更精緻的全球化造型所轉變。

去年4月,全新開拓者在中國市場迎來了正式上市。作爲一款“美式”中大型SUV,全新開拓者的起售價只有25.99萬元,性價比可見一斑。

看到這裏,相信有些朋友還在爲傳統美系車的消亡而感到嘆息,但時代變化的確也在倒逼汽車產品的進化,肌肉車曾經輝煌,但也只屬於那個時代。目前,像雪佛蘭科邁羅、福特Mustang、道奇挑戰者等經典肌肉跑車依舊在售,但多是作爲一種時代的符號,或者一種個性產品類別而存在了。


寫在最後

除了本文涉及的內容之外,還有很多品牌也先後經歷過多次重要的設計變革,但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只選取了三個能夠代表各自區域文化的品牌。

而在開篇所引用的“硃砂痣”與“白月光”,也只是個比喻而已,就像張愛玲想表達的那樣,它們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只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這種改變就像是動物的進化,沒有對或錯,順應當下才是真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