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俥臣君看到一位經銷商從業者發佈了一張客戶提車海報。當時對海報中的消費者形象產生了一些好奇,於是在知乎上提了一條問題,“如何看待5線城市Z世代女消費者:用1萬塊的iPhone,開30萬的BBA,但父母一年的生活開支僅5萬?”沒成想,這條問題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短短的一週,已經有近50萬瀏覽,156名網友參與了討論,還有大量網友點評互動。

看過了大家的回答,發現很多人在批評我用生晦之詞和將矛頭指向女性。但後來在看到一篇對年輕消費者的調研觀察後也有了一些思考,於是將這些還不夠成熟的思考記錄在這裏。

我先講一下背景。

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爲那張提車照片出自某省排名墊底的城市中的一家豪華汽車品牌4S店。其目的有三,一是是爲了給車主創造交車氛圍,二是作爲車主的提車留念,三也是爲經銷商自己做品牌傳播,促進準車主的購車決策。

我看到的這張照片(爲保護隱私,在這裏不放圖片,但無虛誇成分),車主爲一女性,在與將要提走的一輛豪華品牌中型SUV合影,照片看起來車主有些娃娃臉,手持iPhone 11 Pro手機,像是剛踏入社會的萌新,甚至有可能還大學在讀。旁邊爲其父親,面容愉悅,看面相年紀應當不過50,但黝黑、滿臉褶痕,像是農村出身一直務工或是有小生意經營,衣着樸素,且能感覺到上衣、褲子也是臨時的搭配。父女倆的明顯反差才讓我有了這樣的問題。

後來問過該店店長一些情況,也請他幫忙進一步調研一下該家庭的情況。到目前還沒有得到更準確的信息。不過據該店長反饋,銷售顧問平時曾提到過這個客戶的情況,確實爲當地的一個普通農村生意人的家庭,父輩生活節儉,女孩在一普通大學,但未確認是否已畢業。像知友們所說的,如果在經濟墊底的城市生活,父母兩人一年的確花不掉5萬塊。

可能作爲一名小鎮成長起來的80後,對如今小城年輕人的高消費慾望真的是難以理解。直到前幾天看到SocialBeta的一篇推文《第一屆 00 後眼中的新消費品牌是怎樣的?》[1]方纔恍然發現,這就是當今年輕人的消費現狀,且是一個普適的現狀。

這篇文章成文於對11 個新消費品牌的觀察,還對浙工大廣告系的一些00年前後出生的學生進行了深入調研。調研發現,這一屆年輕人是心智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受益於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在相對現代的社會環境中,有超前消費的勇氣,也受益於信息科技,掌握更多的信息,更容易辨別應當買什麼、什麼更值得買。

這其中,文章有一段觀點,採訪自8位浙大的學生,摘取如下:

如今消費觀念在層層迭代,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花額外的費用爲品質買單,更美味,健康,環保的產品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愛。價格敏感依舊存在,但相對而言,品質敏感漸漸成爲了一種潮流和趨勢。高定價從來都不是盲目的,它必須要有與其匹配適合紮根的土壤纔有可能存活下來,並且收穫使其蓬勃生長的陽光。[1]

這就是如今大部分人的消費心理:多花一點點錢,就能享受更好的品質。

迴歸到這個典型的消費者,在小城,BBA仍然是相對稀缺的產品,因爲單價較高、養護成本較高,每年還有高額的保險費,因而大部分工薪階層都對豪華汽車品牌望而卻步。但對家境稍微殷實一些的消費者而言,那一句「使使勁,買輛更好的」,就很容易影響最終的購車決策。

因爲時代變化,如今人們日常可玩、可見的物品、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的眼界就遠比上一代更寬廣。別人都在用什麼,哪些東西更好玩好用、性價比更高,他們更有發言權。甚至很多年輕消費者都能對手機的各個零部件的品牌、參數、原理等熟記於心;還在讀書的女生在社交時都對各時尚品牌的歷史、定位、品牌競爭力排序、商品特徵數如家珍,相聊甚歡,對不同的化妝品有怎樣的特性和作用、有哪些高性價比的替代品也是能娓娓道來。這在過去,恐怕是難以想象的。

這似乎也應了當前的一個營銷話題「破圈」。

社交話題、跨界合作、產品聯名,這些是目前主流的一些品牌破圈玩法。而對年輕人來講,不斷嘗試好玩有趣的新品、在社交場合交流使用體驗和剁手經驗,無疑不是在助推品牌的破圈營銷。

尤其是社交工具越來越豐富、信息視頻化傳播爲大趨勢的時代,相信沒有一個年輕人能夠對一場病毒營銷產生免疫、能對一件好物產生抵抗力。

對年輕消費者的超前消費,我們的確不能予以批判,或許只是因爲他們再難有過去的經歷了。這是時代變遷帶來的社會問題。

以上僅是一部分思考,不夠完整,不夠成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