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破浪圖文組

文 | 張海靈

責編 | 章麗娟


當你看到今天這篇文章時,爲期10天的2021上海國際車展已經落下了帷幕。


據官方數據顯示,本屆車展交出了一份超過1000家企業參展,1310輛整車參展,128輛新車全球首發,以及接待觀衆81萬人次的成績單。


作爲2021年全球首個A級車展,在經歷被疫情和車市下行夾擊的2020年的大背景下,這份成績單無疑爲全球車市提振了不少信心。



從金融市場的維度來看,以往每逢大展,汽車股必跌,但此次上海車展,汽車股票一改此前逢展必跌的窘態。翻看前些天的汽車金融市場,除去正常的回調,很多車企整車股票都有着不小的上浮,特別是今年發生很大回落的“蔚小理”,已經連續的漲幅。


這個現象的背後歸根結底還是由於各車企深度“觸電”,並且它們在電動化領域的動作已經切實落地,例如福特的Mustang Mach-E、寶馬的iX、奔馳的EQS等,不免讓人覺得,純電動車就是未來汽車的主角。



但其實,當喧囂散去,理性沉降之時,車展所隱藏的關於未來的“蛛絲馬跡”纔開始顯現。純電動車固然是車展的主角,但如果你看完車展,你還會不禁感嘆:混動時代也悄然提速



混動車攻陷各個展臺


2021年可以說是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分水嶺,因爲今年我國正式試行或實施了大批新政,包括“國六”排放、新版“雙積分”等。


爲滿足日益嚴苛的油耗及排放標準,各車企也可謂煞費苦心,紛紛制定出各具特色的技術路線圖。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純電動車之外,在混動車領域也引來衆多車企的爭相佈局,因此在上海車展就上演了一場羣雄逐鹿的場面。


以往談到混動車,可能你們潛意識裏只有豐田本田,混動車市場也長期被“兩田”二分天下。確實,相比“兩田”在混動領域的建樹,其他車企在過去幾年推出的混動產品只能說是小打小鬧,但這一次,各大車企認真了,在上海車展上大秀肌肉。



從自主品牌到合資品牌,從家用領域到越野領域,要麼推出重磅混動系統,要麼是依靠電機提高更大扭矩,只要你稍微走進車企展館一看,隨處可見是帶有48V、HEV、PHEV等字樣的展車,反觀燃油車展車已經較難看到。


比亞迪、長城在車展上展示了自家的DM-i、DHT技術,不僅擺出了搭載該系統的相關車型,還在展臺明顯的位置展示系統的工作原理,並配有工作人員解析,人流量雖然不及其他華爲、極氪等展臺,但還是會有很多用戶諮詢工作人員。


奇瑞發佈了鯤鵬DHT技術和首款混合動力車型瑞虎8 PLUS PHEV,從其技術路徑可見,奇瑞在未來十年也會逐步從燃油車向混動車轉型。



合資企業裏,日產也帶來了e-Power技術,其在日本本土銷量上與豐田的THS、本田的i-MMD並駕齊驅。廣本則亮相了首款PHEV車型皓影銳·混動e+,豐田發佈了搭載混動系統的第四代漢蘭達和威蘭達PHEV車型,而且兩者的展車幾乎都是混動版本車型。


美系也沒有錯過這場混動盛宴,福特把自家走量車型銳際換裝成PHEV車型,作爲專業級SUV品牌Jeep也將自家圖騰車型牧馬人電動化,並預售了牧馬人4xe。


德系推出的新車雖然大部分都是純電動車,但也不能掩蓋它們混動化的方向,大衆展臺上的帕薩特、途觀L、探嶽GTE等展車都是混動車型,奔馳已經讓自家車型加入了48V電機,並宣佈以後的AMG車型也會加入電機,從而帶來更大扭矩。



此外,法系和韓系展臺都有混動車型發佈或展出,但由於篇幅限制,我只能和大家說一些主流車企和比較重磅的產品。倘若你到過這一屆上海車展,只要你回想一下,應該就能發現:如今的混動市場,正迎來一個新時代,未來也勢必會有一場“混戰”。



混動類型五花八門


大部分車企都在佈局混動車領域,那到底誰玩的纔是“真”混動呢?


上述我列舉的混動車型或技術,其實已經分門別類好了,包括了輕混、油混、插混、增混和e-Power,在這裏我也不深入剖析,就點到爲止。


輕混車型行駛靠的依舊是內燃機,其電池輸出能量只起輔助作用,一般只用於車輛自動起停、內燃機起動平滑輔助和制動能量回收的作用,市面上只要打上48V這個概念的都是輕混,包括奔馳、奧迪、吉利、雪佛蘭等。


與輕混相比,重混車型使用的電壓和電池都會更大,使得電機作用的地方會更多,比如電機能在巡航過程中單獨驅動車輛,在加速或者電池能量不足的情況下,再由內燃機單獨或者聯合電動機驅動車輛。


重點記住,一般在車身尾部或側面有Hybrid、小寫h,和車標有藍色陰影的都是重混車型。在車展上看到的豐田THS、本田的i-MMD都是如此。



插混(PHEV)和重混汽車最大區別就是增加了動力電池容量,可以純電行駛50km以上,當然,插混車型還會多一個充電口。在上海車展上,PHEV可以說是繼純電動車的另一個單一主角車型,因爲比亞迪、奇瑞、Jeep、長城都在推新,就連豐田和本田也在把自家主力車型RAV4和CR-V換裝成PHEV車型。


增混,也就是增程式混動車,和前面的混動類型的區別就是車輛驅動結構主要由電動機完成,內燃機主要負責發電和充電。增混並不算什麼新技術,但在電動化趨勢下,里程焦慮被放大,理想ONE、賽力斯SF5、嵐圖FREE瞄準的也正是這個痛點。



日產e-Power單獨拿出來,是因爲它像是一個“異類”,可以說是從EV身上搬來了電力驅動,從增程式身上搬來了用發動機發電,我之前專門解析過這個技術(遲到的e-Power是後起之秀,還是跑龍套的?),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車展上,日產雖然正式發佈了e-Power技術,但我更期待日產會在e-Power身上做出怎樣的“本土化”,畢竟相比自主品牌,消費者會更青睞合資品牌。


簡單介紹了當下各車企佈局混動車領域的形勢和分類後,回到誰玩的纔是“真”混動這個問題上。其實上述我描述的都屬於混動,但由於各國政策不一樣,使得車企投入也不一樣。



以往由於歐美缺少政策補貼或政策傾斜,使得車企更專注結構簡單、成本更低的P2電動機+自動變速箱的組合,也就是48V輕混,可以說是把混動當成過渡產品來做,押寶純電動車。相反,早期日本國內有政策補貼,加州有混動補貼,消費者也願意爲混動車型買單,因此車企將混動當成主力產品來做。


因此,兩者在混動領域的差距很明顯,如果要把兩者放在同一條水平線比較,PHEV車型應該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歐美系通過改裝現有燃油車型,增加更大功率電機和更大容量電池,而日系則是在擁有一套技術架構及混動策略的基礎上發展PHEV,不難想象兩者虧電狀態的油耗差距。



今年以來,自主品牌也在發力混動系統,它們走的是偏日系的高度集成化路線。雖然自主超越日系還言之尚早,但態度和基礎是獲得機會的基礎,畢竟混動專用發動機、混動變速器、能量管理策略、NVH控制等核心技術,對研發能力的考驗,並不亞於單一開發燃油車或者純電動車。



混動車的春天


是什麼導致衆多車企一起推出混動車呢?要知道過去混動車銷量表現並不好。


以往混動車型表現欠佳的原因不外乎兩點。首先,國家政策和輿論對純電動車一邊倒,使得消費者誤認爲純電動車纔是未來汽車的終極形態,混動車只不過是過渡技術,加之在部分城市混動車無法享受“特殊待遇”,因此很多人對混動車熱情不高。


其次,市場上拿得出手的混動產品主要集中在“兩田”身上,可供消費者挑選的範圍很小,使得對用戶的吸引力也減少。要知道,市場需求和政策引導一直是市場的兩大驅動力啊。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世易時移,曾經的短板正在被補齊,新的市場環境也爲混動車創造了新的機遇。如今混動車逐漸掌握的“天時、地利、人和”,加速了混動時代的春天到來。


混動車的“天時”,即市場環境正在朝對它有利的方向轉變。一是根據去年年底發佈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預測:2025年新能源車輛滲透率20%,混動車型年銷量提升至乘用車節能車年產銷規模的50%,這意味着2025年混動車銷量將接近千萬輛規模。



二是地方政策也在支持混動車型的發展,廣州、天津、深圳、海南等節能車中籤率經常高於60%,遠遠高於普通燃油車;三是對於屬於新能源車的PHEV,儘管上海2023年後不能再上綠牌,但目前在很多限行、限購城市依舊是可以上綠牌的;四是去年6月最新修訂的雙積分政策直接賦予了PHEV 1.6分的固定積分,車企因此能繼續銷售高利潤車型。


市場準備好了,與企業相關的“地利”就顯得格外重要。車企須加大投入,在混動技術上取得突破,打造出體驗更好的產品,才能抓住市場機遇。當下,隨着日產導入e-Power技術,比亞迪推出DM-i,長城發佈DHT,“兩田”發展PHEV車型,消費者將擁有更豐富的選擇。


更爲重要的是,混動車型的價格將會進一步下探。因爲隨着在技術的提升,不僅可以控制成本,還可以將技術下探到A級車,現階段很多A級車都已配備混動系統,並且售價也就10萬左右。


“人和”指的是消費者的心態。消費者已經逐漸認識到,混動車並不是過渡技術,而是更適合當下國內環境的節能技術。比如據中汽諮詢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消費者滿意度調研顯示,消費者對純電動用戶對續航里程和充電時長的滿意度相對較低,開啓空調後的電動車續航更是用戶的一大痛點。



由此可見,接下來將會是一個全面混動的新時代。


縱使純電動車將是未來汽車的終極形態,純電車離市場自發性購買還存在一段距離,但面對後補貼時代和排放日益嚴格的今天,混動車可平衡補貼退坡的政策不足,幫助車企賺積分,也可以擴大消費者對汽車電動化的接受半徑,豐富體驗的場景,爲純電車型做更廣泛的數據採集和技術積累,這將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沒有小衆的市場,只有未被喚醒的需求。在燃油車和純電車糾纏的年代,混動車順理成章地火了起來。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