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斯拉熱搜不斷,對於其產品質量和自動駕駛功能的質疑聲此起彼伏。但今天我只想單純從駕駛感受,以及日常使用場景上來分享一下我個人對於Model 3和Model Y這兩款車的實際感受。


前段時間我去了趟北京,找朋友借了一臺Model 3 Performance高性能,這是一輛百公里加速只需 3.5 秒的電動怪獸,這更是一款顛覆汽車業的產品,雖然它的價格還有點小貴(35萬元左右),但對於喜歡性能和操控的人羣卻十分有吸引力。




我不想做鍵盤俠,所以很少對於還沒有體驗過的事發表意見,無論是它的好或是壞。我記得Model 3高性能版的全球首試,來自於華爾街日報。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裏,它曾經是最強大的特斯拉的質疑者。


華爾街日報嘲諷馬斯克需要一個像Mary Barra(通用汽車CEO)的人,言下之意就是說馬斯克根本不懂汽車圈的規則,華爾街日報還說特斯拉的中國用戶淪爲貿易戰的犧牲品,同時也質疑了特斯拉的產能問題。



不過等到Model 3高性能版出現,跟以往尖酸刻薄的金融精英筆風不一樣,華爾街日報在試駕 Model 3高性能版的時候,讚美之詞快要溢出我的屏幕,我翻譯幾句話你們感受一下:


“這輛車絕對是全場的焦點,噴子們都給我憋着。除非你能找到一輛同樣有着全玻璃覆蓋車頂的車,或者是一輛比勞斯萊斯安靜,比保時捷Boxster 快,百公里能量消耗只相當於 2 升汽油,而售價卻不到 8 萬美元的車子。當然,除了它,你根本找不到別的選項了。”



至於爲什麼華爾街日報能夠第一個試駕 Model 3 高性能版,也許是馬斯克已經被黑到煩躁了,這次 Model 3 高性能(以下簡稱Model 3)版上市,正好能夠堵住噴子們的大炮:你們這次除了能噴充電比加油慢,還有啥能說的?閉嘴!



如今我實際的感受了這臺Model 3,除了價格上的小貴以外,我明白了華爾街日報爲何如此高看這臺車了。它的操控性超出了我想象,比市面上大部分跑車都要好開,給我的是一種輕盈靈動的感覺。


對比我在上海體驗的Model Y而言,Model 3更適合我的性格。其實很簡單,你是「顧家」還是「顧自己」,也就決定了你會爲誰掏腰包。所以我想先說說這臺只「顧自己」的車型,因爲它真的很“好玩”!



大燈上,2021款 Model 3在大燈的外側加入了透鏡的設計,按照官方的解釋,是爲了讓近光燈擁有更好的照射,老款車型上分爲三個層次,上中下有着一種協調感,新款的透鏡處理,這種層次感和協調感上有着一定不足了。



車身側面上,最明顯的改變就在於將原有的鍍鉻裝飾進行了黑化的處理,讓它更具有運動感。同時,輪轂也變爲全新專屬輪轂,不再採用之前的空氣動力學輪轂,這種高鏤空比的輪轂讓它更貼近於性能車的樣式,有了很強的視覺衝擊。



外觀上我是很滿意,但是內飾還是值得吐槽一下,我和大多數網友想法一樣,一臺35萬左右的性能車,內部設計應該更加動感,雖然增加了木飾條設計,但和我想象中性能車該有的高級感還有差距。



但是內部功能上還是有提升,手機底座的材質變爲翻毛皮,同時支持手機無線充電。在方向盤的滾輪也從原來的橡膠滾輪改變爲金屬滾輪,在使用時更有質感,同時加入了方向盤加熱功能,不過並沒有很細緻的加入檔位調節。


而且沒有物理按鍵確實有些許不便,尤其是在行駛過程中,我有幾次覺得空調溫度不合適,卻沒辦法直接盲操作去調節,只能分心的去看着大屏幕去操作,這個過程至少會有1-2秒的視線空白,是有安全隱患的。



那麼說到日常使用,Model 3確實是一款很好的車型。605km的NEDC 續航能力能夠滿足絕大多數新能源車主的用車需求,即便是北方冬季加上偶爾「浪一浪」, Model 3也能有着 450km 左右的綜合續航表現。


而且它的操控是我開過的電動車裏最好的之一,甚至比大多數傳統品牌的跑車都要好開,這裏不是吹捧。Model 3的底盤調教進步很大,緊緻有彈性,兼顧了舒適性和靈活性,在這個小尺寸的車身上做到一種沉穩和隨心所欲的靈活切換。



所以我認爲,如果你是一個和我一樣喜歡「快車」的人、同時也沒有「顧家」的需求,真的沒有必要跟風去選擇大空間的Model Y,差不多價格的Model 3 Performance 高性能版它也很香!



接下來,如果你是「顧家」那個,那麼我還是會推薦Model Y。空間大、視野好是我對這臺車的第一印象,33.99萬元的起售價也正好是目前大多數家庭購車的預算之內,如果你喜歡來點刺激的,還可以加3萬元選擇高性能全輪驅動版本。


儘管兩車都屬於「中型」身材(Model Y是中型SUV,Model 3是中型轎車),但得益於純電平臺較高的尺寸自由度,因此Model Y相比Model 3,不僅擁有更大的車身尺寸,而且軸距更長,輪距更寬。



除了尺寸不同所帶來的視覺觀感差異,Model Y與Model 3在外觀設計上高度相似,且均採用了最新的黑化裝飾,包括燻黑的車窗飾條、車門把手、外後視鏡下部以及翼子板處的攝像頭裝飾。



至於輪胎,Model 3 高性能版標配倍耐力P ZERO系列,尺寸規格爲235/40 R19,Model Y長續航全輪驅動版標配韓泰Ventus S1 evo3系列,尺寸規格爲255/45 R19。這兩者的區別就很明顯了,前者更偏好操控,後者則注重舒適家用。



如果說外觀還可以通過比例來區分Model 3和Model Y的話,內飾就真的很難看出二者的區別了,甚至可以說是在肉眼可見之處,幾乎一樣。方向盤金屬滾輪、前車門內飾板木紋裝飾、前排雙層夾膠玻璃,最近的設計在兩車上均得到了應用。


不過坐進車內後,我還是能夠感受明顯的區別,最明顯的感覺就是Model Y坐姿明顯高,視野非常好,僅是這些就足以博得很多人的好感了,我個人是十分喜歡SUV上這種特有的自由感。



至於功能性,Model 3和Model Y的多媒體佈局一樣,功能上也基本一致,不過我個人對於導航部分還是有些許建議,如果它能夠及時分辨出擁堵路況就更好了。我從上海開往蘇州時,車載導航就會慣性走最短距離,但無法避讓高架擁堵路段。



再就是駕駛感受,雙電機版本的Model Y,推動尺寸並不大的車身,更顯得輕鬆自如。加速有標準和輕鬆兩個模式,標準給人很暴力的感覺,輕觸電門強烈的推背感隨之而來;而輕鬆模式又猶如高鐵一般,加速不僅快,還異常的平順,也不會暈。



不過我個人不太喜歡Model Y的轉向,就算調到最輕鬆的模式,轉向依然屬於偏沉重的類型。對於經常在城市中穿梭,走走停停和頻繁移庫來說,確實不太友好,連我這種偶爾還會鍛鍊的男士都會感覺方向比較沉重。


但好的一面是,Model Y的轉向細膩程度還是非常高的,隨速和隨角度的阻尼力度增減都非常的均勻,轉向精準度也非常好,用指哪打哪這個詞來形容也不爲過。如果特斯拉能將Model Y的助力轉向系統進行升級就完美了。



在動能回收這塊也有了改變,由於OTA升級以後,最新版本的特斯拉程序不再擁有兩檔動能回收。也就是說,現在的剎車踏板抬起後,動能回收的減速感已經不可調整。這就是大家一時很難適應的單踏板模式,我也是開了好幾天才緩過來。


但感受一段時間,就很好上手了,要剎車時就緩慢抬起加速踏板,要滑行時便輕輕保持住加速踏板行程,完全可以做到平順。只不過對於開慣了燃油車的人來說,這樣的習慣可能一時半會改不過來,如果偶爾沒注意,確實會存在混淆加速和剎車踏板的情況。



最後是乘坐感受,這是我想吐槽的一個點。Model Y底盤質感在我開過的SUV中只能算中等,由於螺旋彈簧調校的比較運動,實際乘坐並非特別舒適,過減速帶和坑窪路面時,還是能夠體會到些許的生硬感。


而這種生硬感並不高級,針對有些人說它降維打擊到寶馬X3、奧迪Q5L這類緊湊型豪華SUV的說法,就底盤質感看,它的高級程度離BBA還有不少的距離。至少我在感受過比亞迪漢和小鵬P7的底盤後,我認爲特斯拉還有進步空間,追上前面二位還是有希望的。



在北京和上海,我分別體驗完了Model 3和Model Y,我想把自動駕駛這塊一併說了。特斯拉的AP確實是目前最先進的輔助駕駛功能之一。它的感應元器件之多,造就了它對於路面實時變化的適應能力非常強。


排除最近鬧的比較熱門的失控情況外,特斯拉的AP在自動跟車、自適應巡航、主動車道彎中保持的基礎版AP來說,比市面上絕大多數L2級別的駕駛輔助要完善的多的多。它還能識別出行人以及騎車的人,紅綠燈也能識別,在駕駛輔助上還是很有幫助。



當然,我這裏說的是駕駛輔助,我並推崇大家經常使用所謂的自動駕駛,中國的路況相對複雜,即使在高科技的輔助功能也可能失靈,我一般只會在路況良好的高速路使用,通常一次也只會用5分鐘,給我的眼睛和手腳一個緩解壓力的時間。


說了這麼多,基本上就是我在兩個城市體驗兩款車型的感受,你如果想買一臺大空間的SUV車型,那麼國產特斯拉Model Y應該是繞不過去的車型。如果你只是想自己日常使用,沒有家庭責任負擔的話,我更推薦Model 3,這也是我個人目前的選擇!



撰文 ⎮ 孫臣

主編 ⎮ 孫臣

圖片 ⎮ 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