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近期,人民幣國際化再現新進展。據多家媒體報道,巴西已與中國達成一項協議,可以用本幣而非美元進行雙邊貿易交易;同時,人民幣已取代歐元,成了巴西外匯儲備中第二重要的貨幣。此外,中國和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等國的貿易往來中也允許和進一步加大人民幣結算交易範圍。

跨境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近年來,人民幣的跨境使用規模穩步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需求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22年,中國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超過42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了約3.5倍,說明人民幣跨境使用在節省匯兌成本、規避匯率風險方面的優勢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可。

人民幣已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和第五大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外匯交易在全球市場份額增至7%,成爲近三年來市場份額上升最快的貨幣。不過,儘管近年來人民幣在國際支付、國際儲備貨幣中的地位漸升,且國際化發展勢頭良好,但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仍延續着美元獨大的格局,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仍有待發展。

儘管目前全球去美元化情緒上升,但短時間內美元霸權地位仍難撼動。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最新數據,2023年2月,基於金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美元佔比高達41.1%,較位居第二的歐元佔比高出近4.7個百分點,人民幣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躍貨幣,但佔比僅2.19%。當前美元的全球循環體系依然相對穩定,特別是在美聯儲大幅加息下,美債收益率水平節節攀升,資金持續迴流美國,使得全球出現一定程度的“美元荒”,加息週期下美元的國際地位並未削弱。

應當清醒地看到,一國貨幣國際化程度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但其背後也離不開以系統性、制度化安排有序推進國際項目開放,提升人民幣可兌換的便利性,擴大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同時,貨幣國際化程度越高,對跨境資本宏觀審慎管理提出的要求也更高。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發展將提速,人民幣已經初步具備國際化使用的網絡效應,趁勢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面臨新的機遇窗口期,預計接下來在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基礎性制度、擴大清算行網絡、加強金融市場制度型開放、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等系統性改革方面將會看到更多政策舉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