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締造了江西地產行業神話,並一度衝至千億規模的黑馬房企新力控股(02103.HK)將被港交所從4月13日上午9時起“除名”。

4月6日,香港聯交所發佈公告稱,新力控股自2021年9月20日起暫停買賣,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1)條,若該公司未能於2023年3月19日或之前復牌,聯交所可將該公司除牌。

最終新力控股未能在2023年3月19日或之前履行聯交所訂下的復牌指引而復牌。3月24日,上市委員會決定取消該公司股份在聯交所的上市地位。

新力起家於江西南昌,董事長張園林依靠着高槓杆和高週轉使這家公司在短短兩三年內走上千億規模,成爲房地產行業裏的一匹黑馬。但在地產調控週期中,張園林又親手將這一切毀掉。

2019年11月15日,董事長張園林與新力控股一衆管理層以及親朋好友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敲鐘,聯交所留下了他們雙手點贊、笑容可掬的身影。

這一年,張園林年僅43歲。上市首日,新力控股的市值也達到139.41億港元,張園林個人也成功躋身地產圈的富豪行列。

目前,新力的市值僅剩17.85億港元,相比上市之初已跌去了超百億。

趕着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期成功上市後,新力也曾邀請了一批職業經理人,其中最爲知名的是陳凱。

2020年3月,張園林邀請陳凱加盟,並出任新力的聯席董事長、行政總裁。此前陳凱曾在華潤置地、龍湖、陽光城、中南置地等房企擔任高管。

但張園林與陳凱的合作時間並不長,在加盟僅僅半年後,陳凱就提了離職。究其原因,據界面新聞了解,陳凱與老闆張園林的經營理念、對追求規模的態度以及內部人事安排上看法並不一致。

上市後,張園林和他的新力的高光時間僅有一年,隨後就物是人非了。

2020年7月,網上流傳出一封名爲《新力地產老闆張園林求救信》的求救信,這封求救信成了張園林以及他締造的新力控股走向崩潰的導火索。

2020年9月,新力控股一筆美元債即將到期,有投資者在微信羣裏問張園林債務解決方案,但僅得到一句“正在想辦法加快應對,多謝大家繼續支持公司”的簡單回覆。隨後,投資者們發現張園林竟然退出微信羣聊。

張園林的行爲使投資人和資本市場極爲不滿。2020年9月20日,新力控股股價一開盤就遭遇閃崩,暴跌87%,市值蒸發120億港元。同日,新力控股集團以內幕消息爲由宣佈停牌。

此後,張園林再沒有公開露面。

在停牌的18個月裏,新力也沒有宣佈償債計劃,也沒有債務重組方案,雖然曾三次發佈“復牌指引”,但更多的是例行公事,並無實際動作。

新力控股是在上一輪房地產快速發展週期中成長起來的一家地方房企,曾在銷售規模上突飛猛進。

2015年,新力的銷售規模還只有45億,到了2016年其銷售規模增長了三倍達到161.3億。2017年,新力將總部從江西南昌搬入上海大虹橋,銷售規模也繼續大幅增長,達到428.1億元。

2018年,新力的銷售額再次翻倍,達到887.3億。到了2020年,新力總合約銷售額達到1137.35億元,躋身千億房企行列,但其權益比約僅約44%。

這也是當時追求規模快速增長的房企普遍的現象,通過合作、聯營等各種方式一位追求規模,提升行業排名。

在之前的幾年中,新力充分詮釋了高增長,年均複合年增長率達到136%,成爲行業內增速最快的房企之一。

規模的大踏步增長背後,是新力通過高槓杆、高週轉運作換來的。根據新力招股書,2016年-2018年期間,新力的淨資產負債比率分別約190%、270%及240%,淨負債率爲300%、205%、285%。

不過,在地產行業全都大幹快上,矇眼狂奔時期,這些隱患落寞躺在角落。

新力至今發出的最後一份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新力控股總負債爲918億,總負債率近82%,其中流動負債有754.28億元,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債務約132.4億元,而現金及銀行結餘約爲193.5億元。

現在,隨着新力的被退市,這些核心財務數據將被隱藏的更深。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新力,還有一批上市房企由於未按時發佈年報仍處於停牌中,比如花樣年、恒大、融創、奧園、世茂等。

與新力的徹底躺平不同,佳兆業已經發布延期的業績報告,努力達成復牌條件後復牌,成爲出險房企中第一家復牌的公司。

但復牌表現並不好,當日佳兆業股價開盤一度跌幅超過40%,截至3月10日收盤,單日跌幅約21.43%,收於0.66港元/股,市值約46.3億港元。

但有投資者表示復牌是企業恢復正常的第一步,業績報告發布後,一切問題都有賬可查,消除了不確定性,也可以減少市場的恐慌。

新力向左,佳兆業向右,仍在停牌的地產商們需要儘快做出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