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的熱搜上,曾有兩個登頂的事件,獨立起來看都挺讓人無語,但放在一起看,卻又能引起一些特別的思考。

我思故我在,有思必有得。

先簡單敘述下這兩個新聞的背景:

張繼科之前曾是最快得到乒乓球"大滿貫"的中國選手,簡單點說就是曾經的乒乓球世界冠軍。但是近期,他被爆料,曾因賭博借債太多,拿自己之前"明星女友"的私密視頻"抵債",於是人設崩塌、輿論一片譁然,近期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超級小桀"則是一位鬥魚平臺的遊戲主播。近日,他在一款名爲《超級馬里奧製造2》的遊戲中,曾花費大量時間,通關了15000個以上困難關卡,位居世界排行榜第30名的遊戲存檔,卻因爲他母親在他不在的時候,帶親戚小孩去他工作室玩遊戲,導致存檔"歸零"。"超級小桀"在直播中,關於這件事以及背後原生家庭的一些事情,得到了無數網友的理解和共情。

本文並不嘗試去分析這兩個事件背後的事實與邏輯,以及孰對孰錯,只是把這兩件事聯繫到一起,思考一些當前的社會現象。

這兩件事,看起來沒有半點聯繫,但其中其實也清晰展現出了當代年輕人對"成功"理解的多元趨變。

爲何這麼說呢?

首先,張繼科曾是符合我們傳統印象的典型的成功"榜樣",而"超級小桀"則是不符合我們傳統印象的成功的"異類"。

但這個想法真的可靠嗎?

如果沒有這次的"人設崩塌",張繼科在國人心目中,那自然是很"完美"的。

乒乓球自從中美之間搞"乒乓外交","小球轉動了大球"之後,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就有着極其特殊的地位。

特殊的羣衆感情之下,乒乓球在國內擁有着其他球類難以比擬的羣衆基礎,羣衆參與熱情極高。

參與這項運動的人多了,自然精英輩出,再加上舉國體育的機制,隨着時間流逝,中國的乒乓球水平就開始在全球"霸榜"。

時間一久,到今天已經形成這樣的特殊局面:一場世界級的乒乓球比賽中,中國選手遇到的對手,甚至還沒有在國內省級比賽遇到的對手厲害。

但不管如何,乒乓球上的成績多年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民族自豪感,是毋庸置疑的。

進而附帶的,乒乓球的世界冠軍,更是在國人心目中有了一層特殊的光環。

張繼科就是如此,他作爲"大滿貫"得主,乒乓球的世界級冠軍頭銜,他都得到過,這一點在國人心目中,分量自然是極重。

張繼科的的確確曾經爲國"爭過光"。

緊接着這些冠軍之後,我們看到張繼科成了媒體的"紅人",綜藝節目的"常客"。

此外,隨着商業代言的增多,我們也看到張繼科賺的"滿盆滿鉢",豪車滿庫。

在此次事件之前,"名利雙收"成了我們對張繼科的又一直觀印象。

雖然很多網友沒有意識到,張繼科得到的巨量"財富",其實只是他個人把自身流量進行商業變現得到的結果。

畢竟,其實中國在各種領域得到世界冠軍稱號的人很多很多,但像張繼科這樣在商業上曾經如此成功的,其實很少。甚至還曾有過新聞報道,說國內某舉重的世界冠軍退役後沒有收入,生活非常困頓。

所以,張繼科本身的成功路線是這樣的:

張繼科個人天賦加後天努力--進入國家隊--成爲世界冠軍爲國爭光--冠軍頭銜爲他帶來巨大流量--他選擇進行各種商業活動進行流量"變現"--得到鉅額財富--功成名就、名利雙收。

但在很多網友心目中和教育孩子的口中,張繼科的成功路線卻被簡化成了:

個人努力--功成名就、名利雙收。

或是:

爲國爭光--功成名就、名利雙收。

這個簡化後的成功模型,十分契合我們很多人的印象,也是我們"代代傳承"的一個模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是僅有責任,只要助力國家興旺,"匹夫"也還能有利可圖。

可能就像我們曾經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鼓勵孩子去刻苦讀書一樣,我們今天把"爲國爭光"和"名利雙收"聯繫在一起,可能也就是想通過這樣去激勵我們的後代,去拼搏、去努力,去把自己的人生同國家民族的復興綁定在一起。

但是反過來,相當多的人,不會認爲"超級小桀"是成功的。

雖然在他的領域,他的成績已經非常不錯,可以稱爲行業精英、"翹楚"。他的收入,也遠遠超過了很多工薪階層,以及他身邊的人。

但在很多人心中,甚至通過這次的事件折射出的,在他母親心中,他都不是一個值得嚴肅對待的"成功者"。

在他們眼中,"超級小桀"就是一個"不務正業"天天玩遊戲的人,進而,他的一切"成就",都是微不足道的,虛無縹緲的。

某種意義上,如果站在世俗的、社會的角度去看,似乎這種理解,也並不是完全錯誤的。

畢竟,"超級小桀"只是一個遊戲主播,他玩的遊戲,不管是困難還是簡單,不管是有多少人看,他在主播這個角色上的行爲,並沒有爲這個社會創造出物質層面的財富。

他花了3年時間,過了15000個困難關卡,成了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全球排名30,但這些投入在上面的精力,消耗掉的資源,並沒有創造出一粒人可以喫的糧食,沒有一寸人可以穿的衣服,一分人可以使用的工具。

他現在得到的收入,和其他人依託他的直播得到的收入,其實也都是現有的、別人創造的財富的一個再分配罷了。

的確,如果只站在物質財富的層面上,"超級小桀"甚至真的不如一個普通的農民、工人給這個社會創造的價值更多。

他的成功並不牢靠,甚至並不真實。

或許,這就他母親的所想,這就是他身邊很多人的所想,也是很多從匱乏時代走過來的人的所想。

但是,如果我們把我們對張繼科"成功"的認識和對"超級小桀""成功"的認識擺在一起看,其實我們是不是又都"雙重標準"了呢?

因爲,張繼科雖然曾獲得多個世界冠軍,但畢竟這也只是乒乓球這項球類運動上的"成績"。

這個"成績",說到底,也是不能拿來當飯喫、當衣穿的。

再直白一點,雖然乒乓球運動競技性比較強,但歸根結底,如果不用它競技,那不也是一個遊戲嗎?

全世界拿乒乓球來競技的人,和拿乒乓球娛樂的人,哪個更多?恐怕不用多說吧。

張繼科通過乒乓球這種遊戲,得到名聲和金錢,我們曾認爲他很"成功",是年輕人的表率。

但"超級小桀",通過另外一種遊戲,得到名聲和金錢,我們卻覺得他的成功毫無價值。

這不是"雙標"是什麼?

如果我們肯定張繼科的成功,自然就不能否定"超級小桀"的成功。

理解到這裏,我們不難發現,當代社會的成功標準已經和之前發生了很大變化。

第一層大的變化是,當代社會上,人們生存的壓力顯著降低,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卻日益增強。

物質對人的生存極其重要。

不用說別的,沒飯喫、沒水喝、沒空氣,人立刻都"沒了",還說什麼成功不成功,豈不是完全沒有意義?

但人是"萬物之靈",人並不是只需要物質就可以的。

只要人的基本生存物質條件被滿足,人就會主動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愛與歸宿,尊重,自我實現,某種意義上,人類高層次的需求都是精神層面的事。

甚至,在物質慾望無法完全滿足的情況下,人還會通過"精神層面"的滿足,來進行彌補。

"安貧樂道",人如果沒有讓自己"樂"的"道",又怎麼能真的"安貧"?

這兩層邏輯之下,時代發展之下,單純提供精神服務的社會分工就出現了,這些爲精神層面服務的"勞動"的結果,也才被認爲是有價值的。

於是,張繼科這種運動員的個人成績和冠軍頭銜,就成了對於社會、對於人心、對於商業有價值的事物。

第二層大的變化是,成功標準的客觀性在降低,主觀性卻在不斷增強。

原本,成功就是一個很主觀的事情。

一個人,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兒,不論是皇帝,還是平民,他都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然後通過實現這個或大或小,或高尚或卑下的目標來得到成功。

成功與否,只在於他這個人對於自己的評價。

不然的話,那一個個撒尿和泥玩的不亦樂乎的小孩子,怎麼那麼有成就感呢?

但是不知何時,可能是伴隨着個人主義的盛行,以及當代社會的發展,成功標準的客觀性增強了,甚至某個階段,甚至超過了主觀性。

成功成了有具體的客觀標準的一個事物。

成功成了用多少存款、多少套房、多少輛豪車、多少個名牌包包來客觀衡量的事物。

在這樣的情況下,成功的稀缺性被"人爲"創造出來了。

原本,成功並不稀缺,但把成功同天然稀缺的金錢、財富綁定後,成功必然就是稀缺的。

恰如,鑽石並不稀缺,但把鑽石同天然"稀缺"的永恆愛情綁定後,鑽石也就稀缺了。

但還好,"衣食足而知榮辱",隨着時代的發展,當代年輕人又開始對於成功標準的"客觀性"越來越漠視了。

雖然當代年輕人還是會對金錢保持着渴望,但把金錢和財富與成功對等的想法,卻也在淡化。

當代年輕人對於張繼科這種"功成名就"的"楷模""表率"的認同,並不比對"超級小桀"這樣自己喜歡的遊戲主播更多一些。

在當代年輕人心目中,張繼科和"超級小桀"二者在成功程度上的區別,並沒有他們擁有財富的區別那麼大。

有人會把年輕人的這種心態當做"躺平",但我卻認爲,這是一種好的迴歸。

儒家把"立德、立功、立言"作爲成功的標準。

無數士人也把名垂青史作爲人生的唯一價值所在。

但這些,在這個時代,似乎已經並不唯一。

當代年輕人已經不再願意無條件接受別人給予的成功標準了。

他們開始把自己的喜好作爲成功的標準。

第三層大的變化是,當代年輕人心目中的"成功"可以不侷限於只在自己身上了。

恰如鄰居家孩子的好成績,不等於是我的成績,親戚家孩子有的玩具,也不等於是我也擁有一樣。

成功的主觀性,不僅體現其實只有自己能評斷自己是否成功,而且這種成功的成就感也往往侷限於自己身上。

"超級小桀"的這個遊戲存檔,對於他自己是很有價值的。

這些價值,是他挑戰突破自己帶來的一些成就感而已,畢竟在任何一件事情上,能做到全世界的前30,絕對是不容易的。

但這個遊戲存檔,理論上,原本對於除了"超級小桀"以外的其他人,其實沒有多少實際"價值",完全不應該引起如此的反應。

但這個遊戲存檔,還是牽動了無數網友的心。

當然,其中有一些,是因爲對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產生的共情。

但也有很多,其實就像在惋惜自己的損失一樣,惋惜"超級小桀"的損失。

其實倒也不難理解,這個遊戲存檔是在無數看直播的網友見證下,一步步艱難達到的,雖然這些網友們沒有親自去遊戲,但他們在這個遊戲存檔上付出的精力和心思,其實也不少,所以他們感同身受。

他們看到這個世界排名30的,跨過15000個難關的存檔,他們是會把自己代入的,也可以把自己代入的。

在過去,把別人的成績當成自己的成績,是會被旁人嘲笑的。

但在今天,只要自己真的付出過"感情",那麼這份成績,就是會有我一份。

當代年輕人的這種想法,或許並不符合曾經的理性標準。

但回過來,卻也蘊含着無限生機。

因爲未來的世界,註定是需要年輕人更多一些的。

年輕人的選擇,就是未來。

今天,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或許是適應過往的幾千年的歷史的。

而且,也或許是適應當下的社會現實的。

但是,是否還適用於我們的年輕人走向未來,那還真的值得商榷。

哪怕張繼科沒有人設崩塌,哪怕"超級小桀"的存檔沒丟失,對於我們的年輕人,他們也真的是一樣的。

他們也應該是一樣的。

成功還是該由年輕人自己來定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