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辛斌】歐美銀行業危機發生以來,亞洲市場因爲被認爲更安全,吸引了投資者關注。據彭博社報道,由美國引發的銀行業危機正推動資金流入亞洲資產,投資者認爲中國和該地區的其他新興經濟體更有能力抵禦這場危機的影響。

花旗銀行對全球金融狀況的一項分析顯示,亞洲金融市場收緊程度低於美國,多數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近來有所上升。自3月10日硅谷銀行倒閉以來,亞洲地區(不包括日本)金融股指數一直在上漲,而同期美國銀行股指數下跌近10%。

此外,根據基金追蹤公司EPFR Global提供的數據,在截至3月底的4周內,有55億美元資金流入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其中超過70%流向了中國。與此同時,發達市場股票遭遇了86億美元的淨流出,其中美國受到的打擊最爲嚴重。

經濟學家們表示,投資者看好亞太地區的一個因素是該地區貨幣政策的轉向整體較溫和,澳大利亞、韓國、印尼等國央行都暫停了本輪加息週期。其中,中國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對投資者來說最爲具有吸引力。

彭博社援引景順資產管理亞太區全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的話表示,投資者目前將亞洲新興市場視爲最受青睞的地區,其次是歐洲,然後可能是美國,“如果你認爲美聯儲將暫停加息,那肯定會推動資本回流亞洲新興市場”。

對美聯儲將轉向鴿派的預期日益增長,也推動了整個亞洲債券市場,尤其是印度尼西亞。根據彭博社的數據,對美聯儲降息和美國潛在衰退的預期不斷增加,這讓全球資金在上一季度搶購了35億美元的印尼債券,達到4年來最高水平。此外,彭博社10日報道稱,對於最近幾周美國國債價格大幅波動的債券投資者來說,中國國債看起來是一片穩定的“綠洲”。彭博社數據顯示,自今年年初以來,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平均每天變動不到1個基點,而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平均每天變動7個基點。

美歐銀行業動盪可能還意味着,投資於美國的亞洲科技資金現在可能開始迴流。道明證券亞太利率高級策略師普拉桑特·紐納哈認爲,新加坡可能會成爲主要受益者。

不過,彭博社在報道中提醒,風險仍是存在的。前澳大利亞央行金融穩定部門主管喬納森·卡恩斯表示,“前景其實取決於歐洲和北美的情況是否企穩。如果出現某種程度的持續動盪,危機也可能會蔓延到亞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