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方圓

作爲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指標,淨利差、淨息差備受市場關注。數據顯示,截至4月10日,在已披露2022年年報的23家上市銀行中,超20家銀行2022年淨利差、淨息差均較2021年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談及原因,相關銀行表示,這與2022年貸款收益率下行、存款平均付息率上升等因素有關。展望未來,商業銀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勢在必行,應逐步降低高息存款佔比。此外,還應做強做大輕資本業務,提升核心競爭力。

淨利差淨息差下降

2022年,淨利差、淨息差下降成爲行業趨勢,在國有大行、股份行和城農商行年報中均有所體現。

數據顯示,國有六大行中,除中行淨息差同比上升1個基點(爲1.76%)之外,其餘五家銀行2022年淨利差和淨息差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工行淨利差和淨息差分別爲1.73%和1.92%,比2021年均下降19個基點。建行淨利差爲1.82%,同比下降12個基點;淨息差爲2.02%,同比下降11個基點。

股份行中,即便財富管理業務出衆的上市銀行,也呈現淨息差、淨利差下降態勢。例如,招商銀行2022年淨利差2.28%,同比下降11個基點;淨息差2.40%,同比下降8個基點。興業銀行2022年淨利差1.83%,淨息差2.10%,均同比下降19個基點。

與其他類型銀行相比,城農商行的淨利差淨息差較高,但也出現下滑。以常熟銀行爲例,該行2022年淨利差2.88%,較2021年末下降7個基點;淨息差3.02%,較2021年末下降4個基點。江陰銀行是唯一淨利差、淨息差均實現同比上升的銀行。2022年,江陰銀行淨利差1.94%,較2021年提升5個基點;淨息差2.18%,較2021年提升4個基點。

做大輕資本業務

對於2022年淨利差和淨息差的下降,工行表示,該行支持實體經濟力度不斷加大,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多次下調,貸款收益率持續下行,存款定期化使得存款平均付息率上升。除貸款收益率和存款付息率之外,建行還提到,2022年債券投資收益率因市場利率下行低於2021年。

中行、江陰銀行也給出了淨息差逆勢上升的原因。中行稱,這與該行主動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有關。一是受益於美聯儲加息,積極優化外幣資產結構,外幣資產收益率提升。二是優化人民幣資產結構,人民幣客戶貸款在生息資產中的佔比提升。三是堅持量價雙優,加強負債成本管控,境內人民幣負債成本下降。

展望2023年淨息差趨勢,郵儲銀行副行長張學文認爲,2023年穩息差既有挑戰,也有積極因素。在資產端,隨着信貸需求回暖,各類市場利率呈現回升跡象,新發放的公司貸款利率在逐步回升。預計今年新增資產的收益水平有企穩跡象,對淨息差有邊際上的改善作用。

在市場利率進入下行週期、淨息差收窄的行業背景下,未來商業銀行該如何增強競爭力?招商銀行董事長繆建民從兩方面給出答案:一方面要控制重資本業務的質量,另一方面要做大輕資本業務,增強穿越週期的能力。

“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的模式就領先了。當其他銀行還在集中精力做重資本業務的時候,我們把重資本業務做強,而且把輕資本業務做大了。當其他銀行的業務結構和收入結構還偏重的時候,我們的業務結構和收入結構已經比較輕了。所以當利率下行時,我們應對就相對比較從容。”繆建民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