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作者:賽艇隊長

 編輯:馬戲團長

 全文約32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公衆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在這篇文章下筆之前,筆者的心情比較忐忑,這是一個非常又爭議的問題。

結婚該不該給彩禮?彩禮給多少錢合適?

 各種內容平臺上,關於彩禮話題的討論帖非常多

男生覺得不應該給,女生覺得應該給,可以說兩種觀點都是爲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以理解

不過,在糾結於彩禮多少時,大部分人都忽略了,這個彩禮問題吵來吵去,看上去像在市場上討價還價,女生想要高價,男生想白嫖,雙方從來沒以一個平等的心態來看待這個問題。

今天筆者冒着捱罵的風險,斗膽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有人說彩禮從誕生至今也就是這40多年的事,以前都沒有彩禮,他們以此爲藉口想回到前30年,真是其心可誅,建議有關部門嚴厲追查他們的行爲,看他們背後是否有JW勢力支持。

其實這個說法不完全對,雖然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的確是沒有“送錢”的彩禮,但是彩禮還是通過別的形式展現出來的。

 如今,上圖中這些過時的東西,已經通通進了博物館

比如說有四個一工程,指的是牀、臉盆、痰盂、熱水瓶;後來又有三轉一響,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是轉,收音機是那個響

所以要說彩禮不是中國的傳統,可謂極其片面。

其實彩禮起源自《周禮》,雖然現在人覺得“周禮”這玩意就是繁文縟節,純粹搞形式主義。

可是當時的“禮”對於那個時代是非常重要的,幾乎可以算得上當時的道德標準和一整套的法律體系,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儀式感”,儀式感越強烈這事就越重要,古時中榜和婚姻被稱爲“大、小登科”,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四大喜事佔二席,婚姻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某影視劇中,展現的宋代皇子成婚典禮

所以婚禮也有自己的一套繁瑣的“禮儀”,《周禮》規定結婚需要有“六禮”,六禮指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中的納徵,就是指現在講的彩禮。關於聘禮的數量,《儀禮·士昏禮》中規定是五匹黑紅二色的布帛,以及兩塊鹿皮。

實事求是的說,這個聘禮可真不重,還是象徵意義更大些。其他五禮也都需要準備些禮物,不用多貴重,大雁即可。

在古代這種保護良好的自然環境中,找到兩隻大雁是無論貧富貴賤都能實現的事,如果自己的終身大事都不肯花這點心思,豈不是太過草率。如此看來這個禮儀設置的甚是精妙,即使婚姻的目的只是爲了“結兩姓之好”,但也要費點心思去認真對待。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的婚嫁場景

當然依據“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原則,以上這些禮儀,貴族肯定得一絲不苟的照做,民間普通老百姓就可以簡單着來。但再怎麼簡單,有兩樣東西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媒妁,二是聘禮。沒有媒妁,那就成了“野合”。沒有聘禮,女方憑什麼嫁人?

此時的聘禮從嚴格意義上講,稱得上是給予女方的補償。雖然說封建時期重男輕女,但女性畢竟有她自己的勞動輸出。比如做家務,又或者從事刺繡等女紅。女子出嫁,代表着今後她要在男方家裏從事家務,所產生的經濟收入也要歸入男方家庭。

這對於女方家庭來說,確實是造成了經濟的損失。而且那時候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出嫁的女子很少回孃家的。

因此男方是必須給予女方一定的經濟補償。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彩禮是合理的存在。不能被視爲“陋習”。所以不能說給了彩禮,女子就是被當成了商品,結婚成了賣婚。

 明 仇英《紡織圖》

話說的再怎麼漂亮,我東土畢竟有國情在此,什麼東西嘴上說和實際上做都是兩碼事,真正執行起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趕上女多男少的時候,男性成了稀罕物,再結婚女方就有必要考慮出多少嫁妝。

比如說唐朝,自安史之亂以來,人口銳減,社會動盪,男人往往被朝廷或者其他勢力征用,派到前線打仗,有的戰死;有的長期戍邊,無法返回。

因此男性人口大幅下降,女性人口過多,性別比例失衡,在此背景下,男性處於優勢地位,根本不愁娶,誰提供的嫁妝比較多,就優先考慮誰。此時,貧家女子想要嫁人,就比較困難了。

在唐朝中晚期,秦韜玉的《貧女》爲我們介紹了一位嫁不出去的女子: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

她出身寒門,從來沒有見過綺羅,也從來沒有媒人給她介紹對象,因爲家裏實在是太窮了,出不起嫁妝。儘管擅長女紅,身懷一技之長,卻始終無人問津,最後孤獨終老。

此外,還有杜甫的《負薪行》:“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諮嗟。一個四五十歲的女人還沒有嫁出去,頭髮已經白了一半,卻梳着處女的髮髻。

按照目前形勢,估計她以後也嫁不出去了。

◎《聽琴圖》是傳爲北宋宋徽宗趙佶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工筆畫。畫面上方,有”六賊”之首蔡京(進士第出身)所題的七言絕句一首,“吟徵調商竈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所書瘦金書字體的”聽琴圖”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畫押。

在北宋,女子出嫁的嫁妝費用甚至高於男子娶妻的聘禮費用,以至於個別地方官員需要推行限制嫁資的政策來緩解女子出嫁難的問題。

除了女多男少以外,科舉制度也是導致女性結婚要多花錢的原因,過去官員選拔制度無論是世卿世祿還是察舉徵辟,九品中正,都是官僚階層自己在圈子裏左右互搏。

平民根本就沒有實現階級躍升的機會,等到科舉選官後,雖說最開始也是官僚之間互相錄取,但確實也出現了平民封侯拜相的情況,也就是說寒門子弟有一星半點的條件實現階級躍升。

這樣那些窮書生可就成了潛力股,不一定哪天就成了朝廷命官,面對這些未來的官老爺們自然要巴結着點,想嫁給他們也就得多花點銀子。

◎ 圖源於網絡

無獨有偶,在英國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18世紀中期的英國,大概有兩三百萬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原因是付不起嫁妝。當時英國流行的風俗,是女方家庭在結婚時要付給男方一筆不菲的嫁妝。

一箇中產家庭女兒出嫁,嫁妝的金額可能高達數千鎊,一般要相當於男性十年左右的年收入。這樣昂貴的嫁妝,很多女方家庭是付不起或者不願意爲女兒出的,女性遇到這種情況一般就會選擇“下嫁”給比自己家庭階層低的男子,或者乾脆選擇不嫁人。

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當時英國國力正盛,全世界遍地都是英國的殖民地,這些小夥子在殖民地,背靠“大英帝國”這顆大樹,當殖民地軍隊的軍官,或是承包一片礦產,往往就能因此發家致富,他們在國內可能都是社會最底層,要是結婚的話也只能娶五保戶家的女兒。

但他們有了這份成功,雖說娶不到貴族的女兒,但找個知識分子家庭的應該不成問題,這樣成功的案例又帶動新一批年輕人島海外尋找機會,導致英國本土合適的男性越來越少

◎ “我爲英國留下了丘吉爾,這是我一生的價值”。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母親詹妮·傑羅姆的臨終之言。圖爲詹妮·傑羅姆與倫道夫·邱吉爾合影

隨着狼多肉少,這些小夥子也就學會了待價而沽,開始挑女性,當時有這樣一個笑話,如果一對青年男女看對眼了,那小夥子說我家趁多少輛車多少套房有多少礦,那這是個美國人。如果小夥子說:姑娘,我覺得你這人不錯,咱倆結婚吧,你家裏有多少錢,我幫你算算夠不夠娶我。那這肯定是個英國人。像丘吉爾的親媽,就是來自一個美國大土豪家庭。

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近代英國,男性不用掏彩禮是因爲社會給了他們很多機會,讓他們實現階級躍升,這樣他們自己就是潛力股,本人就是一筆財富,也就犯不上額外掏錢。

不過隨着階級固化社會內卷,男性不再是潛力股,相比之下女性的上升空間看上去容易一些,青年男女再想結婚,男性就需要用彩禮來彰顯自己的誠意。彩禮和嫁妝說白了就是看誰有更高的社會價值

◎ 全國2020年彩禮數據:前三分別是浙江、黑龍江、福建,彩禮爲18.3萬元/15.2萬元/13.1萬元,最低的是海南僅1.1萬元

另外彩禮能夠存在,也是社會環境的一種集中體現,《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裏阿諾斯,在書中說,以前社會的嫁妝(彩禮),相當於現在社會的各種保險。與中國保險行業=傳銷+無賴+拒賠=畸形不同,講究契約精神和信託精神的西方保險行業,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基礎,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保障

既然國家能夠滿足失業家庭或重病家庭享受正常的生活標準,彩禮也就顯得可有可無了。

因此,保險業發達的國家,結婚不需要彩禮,(在緊急情況下)60%的美國人拿不出1000美元現金,也沒有感覺不妥。

而在保險業不發達或畸形的國家,不能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民衆需要足夠的資金來保證自己未來的生活花銷,他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收錢的機會,也包括收彩禮。因此無論是彩禮還是嫁妝,都是在社會保障欠缺的環境下,產生的底層互害行爲。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