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曾刊文,提出家長有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捨得爲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家長爲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父母盡已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爲更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爲真正的自己。
養育孩子,其實就是一場自我療愈和成長,也是和孩子的雙向奔赴。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某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當父母做對了,孩子的路自然就不會錯。
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成爲更好的自己呢?
今天分享給大家6張來自法國插畫師@Marion Fayolle的哲理圖,願你能讀有所獲,成爲高層次的父母。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實驗一開始,媽媽微笑着與孩子互動,孩子也表現得很開心。
然而,過了一會兒,當媽媽面無表情時,孩子立刻發現了不對勁,開始想方設法引起媽媽的注意。
面對毫無反應的媽媽,孩子表現出了焦躁、不安,不一會兒就崩潰大哭了起來。
父母透過孩子的臉龐,看到的其實是自己的樣子。
在一個可愛、勇敢、自信的孩子背後,站着的一定是情緒穩定、樂觀幸福的父母;
而在一個叛逆、懦弱、自卑的孩子身後,站着的則是暴躁、憂鬱,隨時都可能情緒失控的父母。
漫畫家蔡志忠曾在一次採訪中坦言,自己的耀眼成績,都離不開情緒平和的父母。
今時今日,他依舊忘不了:
當年,自己無比忐忑地向父親提出想要放棄學業,專注漫畫時,父親沒有暴跳如雷,而是溫和地鼓勵他:
“想好了嗎?想好了就去做。”
也不會忘記,每當他受挫時,母親無論再忙碌,也會放下手頭的事,耐心傾聽他的煩惱。
父母的臉色,就是孩子世界的顏色。
所以,情緒穩定是爲人父母一生都要努力的功課,也是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和愛。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有人問上帝:
“世界上那麼多孩子,爲什麼能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卻寥寥無幾?”
上帝回答道:“因爲很多孩子頭上的犄角都被剪掉了。”
這人又問:“什麼是犄角啊?”
上帝告訴他:
“犄角就是孩子的特質。有些孩子的犄角被呵護得閃閃發亮,而有些孩子的犄角卻被修剪得平平整整,這就是父母與父母的區別。”
還記得電視劇《小捨得》中的子悠嗎?
他喜歡昆蟲,夢想能成爲一名生物學家。
但媽媽一見到他把蝸牛、螞蟻帶回家,就氣不打一處來,批評兒子一天到晚擺弄“那些噁心兮兮的東西”;
他愛好足球,每週五都要和小夥伴們踢比賽。
可在媽媽眼中,愛好是要爲補課讓步的,足球不過是“浪費時間的東西”。
也因爲媽媽粗暴的干預,原本有無限可能的子悠變得越來越沉默,越來越平庸,最終,跌入抑鬱症的黑洞。
可事實上,就像比爾·蓋茨說的:
“父母唯一應該爲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們全力以赴去追求,併發揮得淋漓盡致。”
相比雞娃,父母更應該做的是看見孩子的特質,守護他身上獨一無二的天賦。


《清華學霸教子經》一書中寫道: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不主動是常態,主動纔是非常態。”
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自律,所有優秀的孩子背後,都站着一對認真負責的父母。
華人媽媽於巾幗,育有兩個孩子。
大女兒蕭宇琪從小自覺聽話,以優異的成績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後來,更是成了全美最年輕的亞裔女性CEO。
然而,小兒子蕭宇陽卻與姐姐截然相反。
他調皮、懶散,做事三分鐘熱度。
和大多數孩子一樣,他從小不把聰明用在正道上,一門心思想偷懶、玩耍。
練琴時,更是想方設法跟媽媽“鬥法”:要麼找藉口說學校功課多,沒時間練;要麼坐在鋼琴前胡亂彈,試圖矇混過關。
媽媽沒有生氣,更沒有妥協。
在她看來,指望孩子自覺,是最無力的教育。
面對兒子的招數,她一一化解:
利用兒子貪喫的特點,“引誘”他有效率地做好功課;在兒子藉口偷懶時,順着兒子的說辭回擊道:“那你今天一定也沒有時間看動畫片了”……
就這樣,兒子漸漸改掉了身上的壞毛病,並和姐姐一樣提前被哈佛錄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雖然不是所有孩子都必須成爲學霸,但剔除孩子身上的拖延、懶散、不自覺。
培養他們專注、認真、持之以恆的品質,卻能讓每個孩子都受用一生。


教育學上有個“魚缸法則”:說的是,幾條小魚被養在一個魚缸裏。
多年來,水溫適宜、環境優美,每天都有人按時投餵,但奇怪的是,這幾條小魚卻始終不過三寸。
人們一度認爲,這些魚的品種就是這樣。
直到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小魚被放到了院子裏的池塘中。
沒想到,短短几個月,這些小魚竟然長到了一尺。
其實,養孩子也是如此:
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而被圈養的孩子就像是小魚,始終難以成長。
《奇葩說》中,有一期的議題是:如果你可以爲你的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選擇按下按鈕嗎?
在場的很多父母都選擇了按下,但黃志忠卻一針見血地指出:
“什麼纔是一個人真正的完美?
那就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儘可能的保有最多的選擇權。”
詩人於戈曾說:
“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溫室裏養不出參天大樹,庭院裏練不出千里馬。
想要養出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唯有學會放手,將選擇和成長的權利一併交到孩子手上。
畢竟,性格和靈魂的獨立,纔是一個孩子行走世間,最大的實力。


《戰國策》裏有句名言:“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沒錢,而是父母眼界短淺。
自媒體人@水清曾帶過兩個女學生,她們倆當初都很喜歡繪畫,但成績中等,在中考前頗爲選擇而苦惱。
一個女孩的爸爸認爲學畫費時間,短期內也掙不到太多錢。
於是,給女兒報了一所職高,準備讓女兒畢業後去朋友的公司裏做一份簡單但穩定的文職工作。
另一位爸爸雖然家裏經濟也不寬裕,但他覺得孩子喜歡的,就一定會認真去做,而認真去做的事,絕不會差。
所以,第二位爸爸決定尊重女兒的選擇,給女兒報了普高裏的美術特長生班。
後來,這個女生也真的考上了中國美術學院。
在校期間,還得了一個國際上的大獎。
畢業後的幾年,女生過得的確比較辛苦,但卻憑藉着一腔熱血從美術老師,到自己開培訓機構,收入也翻了好幾倍。
而讀職高的女生,多年來一直過着無趣、死板的生活,工資也沒有絲毫增加。
知名出版人路金波曾建議父母:
不要給你的孩子只塑造一個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要從小給他看星空、海洋、恐龍、神話、聖賢。
決定一個孩子最終走到哪裏的,往往在於父母的眼睛能夠看到多遠的前方。
做父母,把眼光放長遠,孩子的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遠。


清華大學有個因高顏值而走紅全網的學霸,他叫陳逸賢。
讀高三時,他登頂全國中小學生英語演講比賽高中組第一名,並代表中國出征倫敦;
大學期間,他曾與50多個國家冠軍同臺演講,最終收穫全球六強的榮譽;
師從的林潮教授甚至誇讚陳逸賢,是近十年來自己教過的最優秀的清北學生。

而他的優秀,始終離不開父母的以身作則。
上中學時,有家長問班主任:“孩子老是玩手機該怎麼辦?”
班主任便邀請陳逸賢的爸爸來班裏分享經驗。
沒想到,陳逸賢的爸爸當即從口袋裏拿出了一部老人機,說:“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做到,否則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在場的家長先是驚訝,然後是由衷的佩服。
是啊。
如果父母都控制不住自己,一回家就打遊戲、刷抖音,又憑什麼要求孩子不玩呢?
很多時候,孩子身上的毛病,病根其實在父母身上。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剋制,工作和生活都井然有序,孩子自然也會學習模仿,變得自強努力,卓爾不羣。
父母陽光明媚了,孩子纔會星光燦爛;父母都萎靡不振,孩子也只能頹廢迷茫。
所以,想要讓孩子積極陽光,自己首先要不斷向上,不斷成長,朝卓越靠攏。
久而久之,孩子看在眼裏,想不優秀,想不出衆都難了。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過程,而好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薩,能幫着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成就一番事業。”
再好的老師,都比不過父母的言傳身教。
再好的學校,都比不上用心負責的父母。
所謂教育,不過就是先自教,而後教人;先自管,而後管子。
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執着地栽培自己,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盡己所能去照亮孩子。

點個“贊”,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和孩子比肩前行,步履不停,成長不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