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記者 李少鵬 羅茂林

“新技術驅動遊戲行業快速發展,遊戲行業也爲更多新技術的應用轉化提供了‘試驗場’。”近日,完美世界聯席CEO兼總裁、完美世界遊戲CEO魯曉寅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能(AI)帶來的技術革新,推動了遊戲產業生產力的變革升級。

面對AI技術熱潮湧動,遊戲公司紛紛提速,搶抓人工智能升級帶來的產業機會。不過,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當前國內遊戲企業對AI的研發仍處於早期階段,短期不會對行業產生顛覆性影響。

乘AI東風 遊戲題材受熱捧

作爲AI技術應用端最容易變現的場景之一,AI熱潮正將A股遊戲板塊推上風口。

3月中旬以來,在AIGC運用的強預期下,A股遊戲板塊持續走強。數據顯示,3月17日至4月12日,遊戲板塊整體漲幅爲36.57%。相關個股更是表現搶眼,富春股份翻倍、崑崙萬維上漲92.42%、愷英網絡上漲74.59%……

遊戲與AI結合已久,爲何這次再度火熱?有業內人士認爲,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與迭代所帶來的自動化以及多模態的內容生成能夠深度賦能內容產業,帶來內容創作模式的變革,滿足用戶縮短內容創作週期、實現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降低的需求,同時也能帶來內容產品的質量提升並實現一些商業模式的創新。

巨人網絡董事長史玉柱在4月初公司內部講話中表示,“遊戲+AI”是大勢所趨,未來公司須重點佈局。“AI逐漸進入實用階段了,人工智能其實在遊戲裏面是更容易發揮的。”

進入實用階段的AI爲遊戲行業注入強心劑的同時,也讓嗅覺敏銳的資金看到美妙“錢途”。對於“遊戲+AI”的組合,安信證券研報分析,AIGC對遊戲產業而言是一輪重要的技術革新,將從生產效率、產品創新、產能水平等多維度全面利好遊戲產業鏈。

“目前AI在遊戲行業的應用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生產環節;二是遊戲內容。”在魯曉寅看來,AI技術可以提高美術等崗位的工作效率,還能使遊戲NPC更爲智能化,通過對NPC表情、聲音、對話等的訓練,實現與玩家在不同情緒、不同環境等狀態下的對話。此外,AI技術可以壓縮項目的研發週期,降低遊戲製作成本。

對於AI給遊戲產業帶來的價值,史玉柱也持類似觀點:“在美術上、程序上,AI作爲一個輔助工具,可以提高效率,節約點人力,讓一個人能幹幾個人的活。”在史玉柱看來,AI在遊戲策劃方面可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以往想找到好的數值要不斷去摸索,但是AI能迅速找到最佳數值,與人工相比又快又準。”

應用型AI工具落地迅猛

應用型AI工具眼下已經快速被應用在遊戲生產領域。有從事遊戲產業人士表示,AI對美術工作效率提升非常大,並且使用AI的成本遠低於人工成本。“AIGC對有創意但美術繪畫能力不足的公司是重大利好。”前述人士表示,隨着AIGC在遊戲行業的廣泛應用,僅就美術來看,公司間差距應該會逐步縮小。

隨着多模態AIGC應用的成熟,遊戲在玩法、劇情的自由度和多樣性也有望得到顯著提升。

近年來,A股頭部遊戲公司紛紛以市場爲導向,有的放矢地加大對AI技術的研發投入。完美世界2022年年報顯示,近年來,公司不斷探索在遊戲內應用AI相關技術,如遊戲中的智能NPC、場景建模、AI繪畫、AI劇情、AI配音等。

目前,完美世界已成立AI中心,由公司遊戲業務CEO負責,中臺技術部門牽頭,各項目製作人深度參與,大力研究及推行AI技術的學習與應用。未來,隨着AI等相關技術的日益成熟,公司將持續深入探索AI技術在遊戲研發、發行和運營中的更多應用場景,進一步提升遊戲研發效率、優化玩家體驗。

將AI技術的重要性提高到戰略層面,是如今A股頭部遊戲公司發展的趨勢。巨人網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旗下“球球IP賽道”已啓動全AI開發計劃,將在遊戲研發中全面融入AIGC技術,從頂層進行AI管線的部署,循序漸進地開展,在遊戲形象設計、地圖生成、遊戲玩法等多個環節應用AIGC技術,實現遊戲內容生產方式的效率提升和變革。

吉比特在此前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公司現階段正關注AI的發展對遊戲策劃、程序、美術、音頻等各個環節的效率提升,以及AI技術對玩家體驗優化方面的幫助。

總體來看,頭部廠商對於AI技術研發進度披露非常低調。“目前主要還是使用AI開發一些便利化的工具,對於底層技術的積累與國外頭部企業相比還是有差距的。”某國內頭部遊戲公司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輪對AI的長線投入,至少要等五年後才能開始發揮作用。

記者發現,目前國內頭部遊戲廠商對於AI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應用層面,而中小遊戲廠商更多則是應用拓展。比如湯姆貓,公告顯示其對於“遊戲+AI”領域的整合主要還是依託ChatGPT開放的API研發相關產品。

“AI的研發很燒錢,遊戲公司畢竟不是科技公司,其核心使命還是專注於遊戲本身。”A股某遊戲公司人士認爲,行業公司比拼的是獲取AI技術資源和運用的能力。“誰運用得更熟練,競爭優勢也將更明顯。”

記者採訪瞭解到,目前在遊戲領域,AI技術的研發主要基於GPU的體系開展,包括底層的虛擬引擎開發等。“這一塊的投入都是以億計算的,並且短期內很難看到成果,因此只有最頭部的廠商會在這個底層開展研發投入。”一位市場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國內來看,只有騰訊、網易等幾家廠商有實力在這一層面開展投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