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參加義務植樹。
經過京津風沙源治理,十三陵林場“開往春天的列車”成爲網紅風景。

今年4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東壩中心公園的植樹點,同首都羣衆一起參加義務植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已連續十一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他曾說:“植樹造林是實現天藍、地綠、水淨的重要途徑,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

十年樹木,聚木成林。綠色是美麗中國的底色,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成色。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林木覆蓋率僅有1.3%。“風沙漫天,裹着紗巾才能出門”,很多“老北京”的腦海裏,都留存着風沙緊逼北京城的記憶。從2000年起,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啓動實施,20多年來,共造林營林約922萬畝,爲北京抵禦風沙樹起了綠色屏障。爲了補上北京平原地區的生態短板,十八大以來,北京實施了以兩輪百萬畝造林爲代表的一系列綠化工程,新增森林219萬畝,相當於486個頤和園的面積。

現在的北京,林木覆蓋率已經達到44.8%,開窗見綠,出門進園。在京華大地,一場綠色變革正在上演……

全民參與共建綠色之城

4月4日,京郊大地,春雨飄飄,春意盎然。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東壩中心公園的植樹點,同首都羣衆一起參加義務植樹。

植樹點位於北小河和壩河交匯處的東壩中心公園內。這個地塊原來是東壩鄉東風村所在地,經過搬遷騰退和環境整治,正在規劃構建以生物多樣性爲特色的生態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披上雨衣,拿起鐵鍬走向植樹地點,剷土造坑、培土圍堰、提水澆灌……接連種下油松、西府海棠、國槐、柿樹、紅瑞木等樹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已經連續十一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

1982年3月12日,近80歲高齡的鄧小平在北京西山種下“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時至今日,首都義務植樹活動已經開展了40餘年。

2013年4月2日,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參加義務植樹時,在北京豐臺區永定河畔親手種下了一棵白皮松。在那一次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植樹造林,改善生態,任重而道遠。”在2017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他進一步指出,“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一年接着一年幹,一代接着一代幹,擼起袖子加油幹。”

在中央領導的率先垂範下,植樹造林、綠化家園的理念深入人心。市民們紛紛走進山區平原、田間地頭,踊躍參加植樹造林,用行動共建綠色家園。

市民陸女士和家人從2012年起每年春天都會參加義務植樹活動。那年女兒才上小學一年級,北京在植樹節時開通了市民報名渠道,陸女士就去預約了。“第一年特別好約,第二年就比較緊張,因爲種樹的市民越來越多。第三年就幾乎約不上了。”

每年全家總動員,在不同的地方種樹,對陸女士而言有一種特別的儀式感。她的女兒還時常和小同學相約去看自己種下的樹。“感覺種下一棵樹特別開心,真的有爲北京做貢獻的自豪感。”

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義務植樹處四級調研員楊振威介紹,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40多年來,首都地區已有1億多人次參加植樹活動。每年植樹節、植樹日都有上百萬市民植樹、種花、種草,總計已植樹2.2億株。北京的環境面貌通過全民共建的助力得到了很大的轉變。

40多年來,爲了讓市民植樹盡責更加便利,北京不斷細化參與方式,形成了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認種認養、捐資捐物、志願服務等八大類50多種盡責形式。同時,通過“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體系建設,實現了首都義務植樹“線上”和“線下”的有機融合。市民可以選擇捐資60元折算一年植樹3株的任務,也可以選擇現場盡責,查詢身邊最近的基地開展活動。

“‘春植、夏認、秋撫、冬防’,根據不同的季節開展不同品牌的主題活動,把義務植樹從過去一季造林變成全年盡責,讓大家就近盡責、隨時盡責、隨願盡責。”楊振威說。

20年種植922萬畝林海拒風沙

“你看這山清水秀的,讓人心情舒暢!”

上午九點,西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大門前人潮湧動。不少遊人趁着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前來遊園,感受人間四月天裏流淌着的濃濃春意。

沿着小西山往上爬,目光所及,山桃、山杏,漫山粉白,成行成片,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令人目不暇接。

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跨海淀、石景山、門頭溝三區,以北京西山試驗林場爲基礎。小西山屬太行山餘脈,山體被沙石覆蓋。從2000年起,西山國家森林公園開展爆破造林試點工作,後期又陸續開展了封山育林和低效林改造。經過20年營造,森林逐漸成形,藍天白雲下,古松挺拔蒼勁,猶如巨傘,幼樹鬱鬱蔥蔥,昂然向上,古松幼林渾然一體。

“像野豬,豹貓,都已經在森林那邊出現了。”任雲卯是公園森林經營科科長,據他介紹,西山國家森林公園有植物共計250多種,分屬73科。現在的公園,植被山林面積廣闊,生活着多種多樣的野生動物:10多種獸類、50多種鳥類、多種兩棲類及爬行動物。其中8萬畝左右的森林,每年釋放氧氣約17.8萬噸,它不僅是京郊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北京的大氧吧。

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變身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一個縮影。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的林木覆蓋率只有1.3%。延慶康莊、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五大風沙危害區總面積247.5萬畝,沒有森林植被的護佑,風、沙等自然災害頻發。當地羣衆回憶起那時的情形爲“無風一片沙,有風地搬家,每當風沙起,處處毀莊稼”。

北京市林業工作總站高級工程師楊建東介紹,京津風沙源工程,主要通過植樹種草、退耕還林、小流域及草地治理、生態移民等措施,恢復植被,涵養保護飲用水源,從而達到防沙治沙的目的。

2000年至2012年,京津風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建設實際完成造林營林708萬畝,讓沙區和荒山披上了綠裝。2013年啓動的京津風沙源二期工程在一期基礎上,向土壤貧瘠、水源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區拓展,更加註重改善森林植被質量,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山區生態功能。

兩年前建成開放的門頭溝區綠海運動公園,是集生態建設、生態修復和海綿城市於一體的集約型城市園林。多年前這裏是門頭溝區有名的大沙坑。附近居民侯麗芹向記者回憶:“每年一颳風都是揚沙,土滿天飛。”

門頭溝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李寶鎖是土生土長的門頭溝人。“小時候還在這裏摸魚呢,當時是有水有魚,後來這個河汊就乾枯了。經過多年的採礦,就形成這幾十米深的沙坑。”

2007年,門頭溝區開始治理這處沙坑。2019年,隨着風沙源治理工程的推進,門頭溝區又對原有生態景觀進行了提升。如今,這裏成了附近居民最愛的休閒場所之一。“現在修好了,環境特優美,我每天都來打轉兒。”侯麗芹說。

近年來,門頭溝區2800多畝沙坑經過治理“變身”公園,30萬居民有了便利的休閒去處。放眼整個北京,由沙坑“變身”的熱門景點還有很多。密雲區太師屯鎮的薰衣草花海原本也是一個大沙坑。位於西北部風口的延慶區,大片的林海將荒灘覆蓋。曾經的風沙危害區,如今綠進沙退,老百姓也多了風景宜人的打卡地。

據統計,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已完成營林造林922萬畝。北京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7%,比2000年增加27個百分點。全市的沙化土地由當初的87萬畝,降到現在的36萬畝。

不僅北京的風沙源得到全面治理,成片的林海還帶動了鄉村振興和綠崗就業。北京市林業工作總站防沙治沙負責人劉霞介紹說,

“我們的京津風沙源工程讓郊區5萬多名的農民實現了綠崗就業,像延慶、懷柔、密雲這幾個區的生態環境也在大大地提升,當地的老百姓也在發展民宿旅遊產業,享受到綠色致富的紅利。”

百萬畝造林補上北京生態短板

如果說京津風沙源治理是爲北京這座城市織上了綠色的“裙角”,從2012年開始的兩輪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則爲北京披上了綠色衣裳,把森林搬到了市民身邊。

一直以來,平原地區作爲北京人口、產業的聚集區和首都功能主要承載區,與山區相比森林總量偏低、生態功能不強。2012年,北京市做出實施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工程的重大決策。2018年,又開展了新一輪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如此規模巨大的造林工程,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沒有先例。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生態修復處處長王金增辦公室的牆上有兩張地圖。一張是2011年的綠化資源地圖,上面顯示的綠色主要集中在北京西部和北部的山區地帶,平原地區的綠色很少。另一張是2022年更新的綠化地圖,作圖方式完全一樣。兩相對比,北京平原地區的綠色增加了一倍多。

“北京市綠化用地的來源,包括非首都功能疏解騰退空間和部分的砂石坑、煤場等,淺山區的荒山荒地和撂荒地,城市建成區的規劃綠地。2018年開始新一輪的百萬畝造林。我們依據2017年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也着手做了《綠地系統規劃》《綠道體系規劃》。我們不再盲目地在一個點位上說要建個什麼了,不再是今天弄這個,明天弄那個,而是用規劃統籌,一張藍圖繪到底。”

朝陽園林綠化局副局長王禮先全程參與了兩次百萬畝平原造林建設,問到建設中的難點時她說:“難的不是栽樹,而是找栽樹的地方。”作爲中心城區,朝陽區寸土寸金。每年落實年度造林任務時,王禮先都要一個鄉、一個鄉地登門拜訪,苦口婆心地和鄉領導講道理。“不能看短期的經濟效益,生態建設好了,經濟效益也會有。”

平原大造林給市民帶來了福祉,居於城市也能感受綠蔭、鳥語、花香。

清明剛過,在北京溫榆河公園朝陽示範園區,草木返青、鮮花盛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市民遊客或觀花賞景,或紮營野餐,或在春日暖陽下遛娃。

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家就在公園旁邊。“以前遛彎只能在馬路上,聞尾氣不說,還有危險。到大公園裏去玩那還要準備準備、騰出時間才能成行。溫榆河公園建了以後,抬腳就能帶孩子、老人來遛個彎。天氣好的時候甚至上午一趟下午一趟。”

溫榆河公園朝陽示範園區的前身是朝陽區孫河地區沙子營村拆遷後的區域。孫河鄉沙子營村以盛產優質砂而得名,很多砂石經營者在此租地挖砂,非法砂石場越聚越多,溫榆河畔的這片土地一度被砂石場、攪拌站、廢品回收站等低級次產業圍堵得喘不過氣,漫天沙塵、遍地垃圾、機器轟鳴。2015年春天,爲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低端產業,朝陽區將孫河鄉35家砂石場和上百家出租大院拆除清退。在疏解騰退過程中,一些嗅覺靈敏的投資客看好這塊黃金地段紛紛上門,有的想建國際學校,有的想建科技公司,但這些都被孫河鄉政府婉拒了,騰退收回的上千畝土地全部用於綠化,以沙子營村爲中心,方圓2.4平方公里範圍內建成了溫榆河公園示範工程,騰退地塊漸次鋪上“綠毯”。

北京溫榆河公園副經理欒鳴說,如今的溫榆河公園已經成了網紅打卡地:“目前示範區已建成的區域是200公頃,有40公頃的水面,種植了蘆葦,吸引了很多鳥類在這裏駐足居住。週末高峯時,能有近3萬遊人到這裏觀光遊覽。”未來的溫榆河公園規劃面積約30平方公里,橫跨朝陽、昌平、順義三區,全部建成後比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還要大6倍,將成爲本市最大的溼地公園、京城最大的“綠肺”。

在國家林草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成看來,北京市政府能夠下決心,保障生態空間用地,這非常難得:“第一輪百萬畝造林把量提升了,新一輪造林則更加註重了對人的服務和與其他景觀的融合,生態理念的不斷調整提高。”

通過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的建設,目前北京市的平原地區已經有萬畝以上的綠色板塊40處,千畝以上的498處,北京市區市民500米見綠地的服務半徑已經達到了88%。全市基本構建了以大面積森林爲基底、大型生態廊道爲骨架、九大楔形綠地爲支撐、健康綠道爲網絡的城市森林生態格局,有力地推動落實了城市總體規劃,首都生態空間佈局明顯優化。

有一種幸福叫“推窗見綠,出門逛園”

在政府推動和全民參與下,現在的北京城越來越接近人們心目中的美好模樣。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3%,林地綠地系統年碳匯能力達到880萬噸。北京綠色生態系統的基礎建設已經完成。

——城市生活品質提升。目前北京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63平方米。去年年底,全市公園已達1050個,逛公園的人數超過4億人次。

——森林綠地防風固沙效果顯著。北京的空氣污染治理取得了國際社會“北京奇蹟”的讚譽。

——區域小氣候調節效應明顯。氣象部門監測,跟造林還沒見成效的時候相比,五環路內平均溫度降低了0.8度,五環到六環地區降低了1.4度。

——生物多樣更爲豐富。2020年以來,北京市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2020年至2021年累計記錄6283種,其中高等植物1804種,脊椎動物371種,昆蟲2580種,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250種,藻類475種,大型真菌803種。北京已經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隨着林木的生長,生態功能和綜合效益還會有更好的呈現,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後的北京,一定會更加美好!

A04-A05版採寫/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記者 馬駿 郭晉旭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