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源部長格蘭霍姆在談到近幾個月投資激增時表示:“我們現在看到美國投資的板塊正在發生變化。”

在美國推出《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與科學法案》之後,美國製造業迴流效果如何?

根據外媒彙編數據,自從2022年美國國會通過上述法案以來,各國企業已經承諾向美國製造業項目投入超過2000億美元。

其中,針對半導體和清潔技術投資的投資幾乎是2021年的兩倍,是2019年的近20倍。2019年上述行業總投資價值在10億美元左右的項目有4個,2022年8月之後有31個。

自今年年初以來,全球企業對美國製造業的計劃資本支出已超過400億美元。而隨着LG、韓華和隆基在過去一個月都宣佈了相關投資計劃,對美製造業大規模投資總額在本月14日達到了2040億美元。

美國能源部長詹妮弗·格蘭霍姆在談到近幾個月投資激增時表示:“我們現在看到美國投資的板塊正在發生變化。”

兩大法案促進

2022年8月,美國通過了兩個促進製造業迴流的法案,分別是《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與科學法案》。

前者包括3690億美元新能源技術補貼,於2023年生效。當前美國對購買新電動汽車的消費者提供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而該法案對這一稅收優惠的獲取資格進行了修改。修訂後的抵免資格取決於三個條件:汽車的最終組裝是在北美進行的;汽車電池關鍵礦物要有一定比例來自美國自由貿易協定夥伴,或在北美回收;電池組件有一定的比例是在北美製造的。不滿足要求的企業只能獲得一半的稅收抵免。如果電池中含有的任何關鍵礦物是由“受關注的外國實體”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則會取消稅收抵免資格。

後者則包括用於刺激半導體制造業的390億美元資金和價值240億美元的製造業稅收抵免。

在上述政策出臺後,根據外媒彙編,自去年8月以來,有大約三分之一對美投資承諾的資金來自總部位於美國之外的企業,其中來自韓國和日本的投資佔外國投資的大部分。

截至目前,已宣佈的價值超1億美元的製造業項目超過75個,主要方向爲半導體、電動汽車、電池和清潔能源部件製造工廠。

據分析,這些投資將在美國創造約8.2萬個工作崗位,並且隨着美國政府就稅收抵免提供更多細則,預計未來幾個月還會有更多項目。

“這些投資的規模加起來相當驚人。”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亨德克斯(Cullen Hendri)表示,“就供應鏈發展而言,這是試圖以一種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未曾見過的方式加速。”

以電動汽車爲例,投資諮詢公司BCAResearch助理副總裁何敬媛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汽車企業在北美建造工廠的投資決策,其動機既來源於《通脹削減法案》的補貼,也被利潤豐厚的北美新能源汽車市場所吸引。

而且,根據《通脹削減法案》,符合條件的電動汽車需要其電池中一定比例的關鍵礦物來自美國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她表示:“此外,補貼還與北美製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的比例有關。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兩種比例要求都處於不斷升級的規模。這意味着,越來越多的進口新能源汽車將沒有資格獲得補貼,這將爲這些本地生產的新能源汽車留下更多的市場份額。”

專家:歐洲爭取與美國討價還價的地位

美國的上述政策引起了歐洲和亞洲盟友的不滿,後者稱此類高額補貼和美國製造的要求等同於貿易保護主義。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通脹削減法案》可能會“分裂西方”。

作爲對沖,歐盟委員會在上個月發佈《關鍵原材料法案》提案,意在確保歐盟能夠獲得安全、多樣化、負擔得起和可持續的關鍵原材料供應。

《關鍵原材料法案》和《淨零工業法案》提案,是歐盟《綠色新政工業計劃》的兩大支柱,旨在振興歐洲新能源行業,促進相關產業投資。

在《關鍵原材料法案》提案中,歐盟設立了4個目標:至少10%的關鍵原材料在歐盟內部提取,至少40%的關鍵原材料在歐盟加工,回收至少15%的原材料,以及在任何相關加工階段,來自單個第三方國家每種戰略原材料的年消耗量不超過歐盟年消耗量的65%。

不過,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數位中外專家都認爲這一目標實現的可能性較低。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經濟學教授、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員法塔斯(Antonio Fatas)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認爲歐盟的計劃很難真正實現,“我認爲這是一種野心和願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如果歐洲不加強保護、不提出進攻性的措施,未來就會進一步喪失比較優勢,後果包括技術流失、關鍵原材料被一些國家控制等,從而被迫付出經濟和政治代價。”

“這種認知上的變化必然反映在政策上。歐洲更強調保護主義,維護自身經濟和技術安全,加強對內部市場的保護。這一方面體現爲對外來投資加大審查和限制,另一方面就是《關鍵原材料法案》這樣的舉措,建立一套自己的供應鏈產業鏈體系。”他解釋道,在捍衛歐洲主權、保護歐洲經濟安全的名義下,歐洲加重了保護主義傾向,這種保護主義還帶有進攻性,希望用這種規則影響其他經濟體、甚至影響世界經貿規則。而這不是歐洲獨有的現象,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不同程度重新評估發展和安全之間的關係,但具體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平衡,需要各方共同探討達成共識。

《通脹削減法案》就是一個例子,他認爲:“在歐洲看來,儘管拜登政府相比特朗普政府調整了對歐策略,但核心和實質沒有改變,還是美國利益優先,用美國擅長的單邊主義手段和其他經濟體競爭,其中也包括歐洲。”

“所以,或許歐洲不會公開挑戰美國的所謂領導地位,但從實際政策和行爲上,歐洲會逐漸爭取與美國平等地討價還價的地位。”崔洪建表示。(記者高雅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