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羽木(媒體人)編輯/遲道華 校對/翟永軍

五一假期臨近,關於假期安排的話題再次引發關注。

4月17日,“能不能接受五一放一天不調休”的話題衝上熱搜第一。

到底要不要取消假期調休,這是個年年討論又年年重複的話題。對支持者來說,像勞動節這樣法定假期僅一天的節日,通過調休變爲5天小長假,意味着可以獲得一段較長而完整的休假時光,無論是外出旅遊還是回家探親,都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但它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爲了拼湊出這5天假期,前、後都要加班,不少人心生疲憊,甚至催生了“放假一時爽,節前節後累斷腸”的吐槽。這也正是反對調休的主要理由之一。

其實,公共假期安排作爲一個事關社會運作節奏的大事,必然是綜合權衡考慮的結果,本身並不存在什麼完美安排。可以說,任何方案,基於不同立場和需求,都可能會引發不同的看法。承認這個現實,是討論的前提。

所以,到底是調休,還是嚴格固守法定假期安排,可能需要一些更細化、理性的討論,而不僅僅是主觀情緒上的好惡。

比如,需要注意的一個事實是,無論是靠調休拼湊出“黃金週”,還是近些年在一些地方已有試點的每週2.5天休假制度,其一個重要出發點都是爲了促進旅遊消費。

而正如這些年一直被討論的,“黃金週”雖然增加了長途旅行等方面的消費,但社會集中出遊所帶來的“人從衆”弊端,如堵車、消費體驗打折扣等,也伴隨着不可忽視的社會成本。

據此,到底哪種休假模式更利於經濟、社會收益的最大化,或可以有更全面而準確的評估。

此外,調休對於企業的影響,到底是正向的更多,還是不利方面更多,恐怕也有探討的空間。包括“節後綜合徵”,或也弱化了休假所本該對企業生產效率提升的積極作用。

也有聲音指出,可以將法定假期之外的休假選擇權交給企業和個人。比如,同樣是5天假期,是不是可以讓員工個人自由安排?這些方案對企業和個人來講,到底利弊如何,其實可以進一步打撈社會意見。

同樣是調休,不同的假期,大家的看法可能也不一樣。如春節法定假期僅3天,如果不調休爲7天,就意味着不少人春節團圓的剛需將無法實現。這個時候,大家對調休的接受度可能會更高。

當然,也有人大代表建議,將春節法定假期由3天調整爲5天,這樣在儘量少調休的情況下還可以把假期延長,似乎是一舉多得。但這涉及法定假期的調整,背後可能需要更多權衡。

取消調休的話題近幾年顯得格外“熱鬧”,背後折射的還是社會對於休假需求的一種變遷。

比如,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或許更在意休假質量,需要一種更舒緩、從容的休假環境,而對集中出遊表現出更多不適。

另外,帶薪休假得到更多落實,一部分人對調休拼湊長假的需求可能未必有以往那麼強烈了。這種國民休假心態的變化,在設計休假方案時,需要予以考慮。

但也必須承認,無論怎麼設計休假制度,都只能是取社會最大公約數,任何一種方式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討論空間。

而社會對於一項政策表現出不同的聲音,這其實是正常的。包括現在要求取消調休的聲音看似很大,但這裏面不排除與一些支持的聲音更傾向於“沉默”有關。

當然,輿論關於休假安排的討論和建議,作爲一種社會心聲,還是應該被決策者所看見,並作爲繼續優化假期安排的一種參考。而在不斷接收反饋中完善,本身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最基本要求。

還要看到,儘量減少調休帶來的弊端,又未必僅僅是取消調休這麼簡單。它的背後還涉及法定假期是否有必要繼續增加,帶薪休假能否得到更多推廣和落實,以及日常休假權利的保障等。因爲這些因素,也關係到大家對調休的觀感和接受程度。

延伸閱讀

五一實際只有1天假,專家建議取消調休  

五一放一天不調休,能接受嗎?調休制度是怎麼來的?

“做四休三”休假可行嗎?如何調休更科學?專家:帶薪年假落實好更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