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成都攝影報道

如果見過週六晚10點的成都春熙路地鐵站,即使是長期生活在北京或者上海的人,也一定會對“擁擠”這個詞所指的場景,增加一種新的理解。

在這個繁華程度不輸上海的著名商圈,隨着附近的商場臨近打烊,人流從四面八方潮水般湧入地鐵,整個2號線側式站臺上幾乎沒有地方下腳,候車的人們甚至只能排到樓梯上。不過,一輛幾乎空着的車子開來,絕大部分人都能進入車廂,並不會像一線城市的早晚高峯那樣,需要等上好幾趟才能上車。

這是成都,一座人口超過2000萬、GDP剛剛突破兩萬億的中西部超大城市的日常:一方面,背靠廣大的西南腹地,內需和消費是它的經濟韌性所在,打麻將、喫火鍋、泡茶館的閒適生活已經融入了成都人的血液;另一方面,隨着城市輻射範圍的擴張,交通擁堵、職住分離、學區房昂貴等大城市病也在這個以國際化大都市爲目標的新興城市裏初露端倪。

經濟總量超越杭州武漢、五年增長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雪山腳下的公園城市……成都的故事已經足夠精彩。站在新的臺階上,擺在這個2萬億俱樂部的“新人”面前的問題是“做強”:如何實現創新策源,如何培植產業鏈“鏈主企業”,如何聚集一流人才,如何帶動周邊都市圈發展,等等。

“我們以前往大做是很了不起的,怎麼做強這篇文章還要開始寫。”4月上旬,在由中國城市百人論壇與成都市政府共同召開成都高質量發展專家座談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今後一個時期,成都推動高質量發展要由規模擴張轉向能級提升,由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由經濟大市轉向經濟強市。

消費文化,一種新的優勢

最近上映的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將外星人出現的地點設置在四川省的山區,從北京來“探險”的科學家團隊從成都轉道進入深山,其攜帶的“成都icon”熊貓玩偶還在夜晚的深山中引發了一場大火,燒壞了他們的帳篷。

這樣的情節安排並非偶然爲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自古以來,蜀地都是和崎嶇、險峻、神祕聯繫在一起的。只不過這一點,在位於川西平原、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四川省會成都是很難感受到的。在這裏,“巴適”是一種生活:火鍋、串串店門口排着長長的隊伍,金髮碧眼的小女孩坐在錦裏古街欄杆上喫糖油果子,玉林西路小酒館深夜裏燈光仍然昏黃,書店保安站崗時哼着小曲小調,東安湖公園銀沙灘上小朋友們撒歡玩耍……

近期成都又一次受到關注,是因爲它最爲外界熟知的符號——熊貓突然成了2023年的“網絡頂流”。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裏,體型酷似糉子的熊貓和花走紅網絡,遊客們在熊貓別墅前苦苦等候,只爲一睹“女明星”的真容。熊貓的熱度還延續到了成都的大街小巷,《華夏時報》記者看到,在春熙路南紗帽街的裸眼3D大屏前,許多行人站在周圍等待拍攝宣傳片花裏的熊貓,它一出現人們就紛紛舉起手機,消失時人羣中往往會傳出一陣失落的嘆息聲。

成都的活力並不僅僅是“網紅”,更表現在蓬勃的消費力上。儘管人均收入不高,在全國無法排進前20名,但成都的私家車保有量列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在第一太平戴維斯發佈的《中國零售20城》中,成都排名位於上海、北京、深圳之後,連續多年佔據全國第四的位置。

“如果從長期的角度來看,一個城市競爭力最核心的要素是兩點,第一是要有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第二是有創新多元的文化,成都在這兩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優勢。”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儘管科技、人才和資本對於城市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三者都是流動的,而生態環境和思想文化是具有長期穩定性的。一個城市在生態和文化方面有突出優勢,就很有可能把高端的要素和資源吸引過來。

他還強調,消費文化是一種優勢。儘管在中國經濟較爲短缺的時代,許多沿海城市都靠外需和國際市場拉動較快地發展起來,消費好、內需強的成都相對來說增長慢了一些。但未來新發展格局下,需求的擴大和升級纔是引領城市轉型和升級發展的最根本的力量,成都傳統消費觀念好的優勢將更加凸顯。

“人們爲什麼願意來成都就業生活?是因爲在成都能更好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成都收入可能不是最高的,但消費環境好、消費自由度高、消費成本低,所以在成都的生活水平可能比在其他城市幸福感更高。”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在上述會議上指出,恢復和擴大居民消費是目前全國經濟今年能不能實現整體好轉以及長期向好的關鍵點,也是成都經濟好轉和長期向好的關鍵點。建議成都實行減輕消費負擔的財稅政策、擴大中高端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吸引全國中高端收入羣體來成都消費。

產業,從大樹到森林

從現實角度來看,雖然有了優越的硬件條件,但如何築巢引鳳仍然是一道考驗政府的決心和智慧的難題。

作爲新一線城市,成都對人才的吸引力在全國排名前列。根據智聯招聘和澤平宏觀發佈的2022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顯示,成都的人才吸引力排名全國第6,位列四個一線城市和另一個新一線城市杭州之後。在獵聘發佈的2022新一線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中,成都新發職位和高端人才投遞都排名第二,僅次於杭州。

對於成都來說,稀缺的是一流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從兩院院士數量這一指標來看,院士最多的城市是浙江省寧波市,有120名院士籍貫都是寧波,而成都在這一排名裏仍然未能進入全國前10位。

那麼,如何打造城市的“軟環境”,增加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事實上,成都高校此前的一個具有突破性意義的探索就非常值得借鑑。2010年,西南交通大學將一件專利的專利權由學校享有變更爲完成專利的教授團隊與學校共有,經第三方機構評估作價550萬元,按4:6入股成都某企業。此後8年多的時間裏,該項目下發工資及完成稅收超過1000萬元,團隊分紅也達到100萬元。2019年,國務院第六次大督查通報表揚了這一科技發明成果權屬改革的經驗。

楊偉民提出,成都可以開展一次職務發明普查和確權行動,對現有的職務發明成果進行一次普查摸底及確權,由專利權單位與發明人分享股權,支持發明人及其團隊組建科技型企業,發展遍地開花式的科技型企業。

除了制度改革以外,培育企業也同樣重要。“沒有大的企業、鏈主企業、生態控制的企業,就很難形成產業鏈條。北京的百度系、新浪系,杭州的阿里系,都是圍繞一棵“大樹”長出了很多鏈條和羣落。”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在會上指出,要培育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和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形成產業的“森林”。

不過歸根結底,要吸引更多高端科技人才,始終無法繞開增強自身的創新策源能力這個根本問題。成都聚集了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大等衆多國內一流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等多個科研機構,還在建設聚焦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生命科學等領域的西部科學城,但仍然面臨着創新生態能級偏低的問題。王一鳴在會上建議,成都要爭取在“十四五”或者“十五五”,在中國西部地區爭創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依託西部科學城的建設,爭取國家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落戶成都。

幾天後,科技部等部門4月12日印發《關於進一步支持西部科學城加快建設的意見》的通知,提出聚焦重點優勢領域,支持在西部科學城新建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支持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中央企業在西部科學城設立分院、研究院或新型研發機構等。並且,允許西部科學城試點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吸引集聚政策,允許中央企事業單位科技人才按有關規定在西部科學城兼職並取得合法報酬,實行專業技術人才落戶“零門檻”。

做大還是做強,是個問題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城市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也並不意味着城市要一味做大和求全。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通過對四大城市羣裏的77座城市進行分類,選取11座中心城市和14座工業強市研究發現,空間集聚走向擴散的過程深化了城市間的分工,中心城市趨向於集中數字化創新和深度工業化等高端製造的發展,而非中心城市則承擔了更多工業化製造的功能。因此他認爲,中心城市應該考慮與周邊城市做合理分工,大城市的核心要向創新的高端延伸,大規模、少品種、增加值不高的產業要在周邊配套。

這也是成都亟待解決的問題。2021年11月,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成都將推動與德陽、眉山和資陽三座城市一體化、同城化發展。不過,無論從經濟體量還是人口規模,這幾座城市都無法與成都相比。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社科院—上海市政府上海研究院首席專家裴長洪在會上指出,首位度比較高是一種發展的現象,如果只是一座城市一枝獨秀,周邊地區都很衰敗也是不行的。因此要更有效協調推進成德眉資以及周邊縣域經濟發展,在人口分佈、地區優勢、產業佈局、交通便捷、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通盤考慮。

而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則直接給出了一個對標的目標——另一個經濟總量破兩萬億、但級別僅是地級市的長三角縣域經濟大市蘇州。蘇州周圍有崑山、常熟、張家港、太倉4個非常強的縣級市,支撐了蘇州的發展,而成都則要在這方面增強輻射能力。他提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是把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要素往這裏吸引,但是不一定放到中心城區,也不一定放在擴展區,也可以放在有承載能力的縣。整個都市圈應該像一個城市一樣,這樣才能把優勢發揮出來。

在具體實踐中,成都作爲後發城市,更有機會吸取經驗教訓,在提高地均產出、做好空間利用上下功夫。“城市空間也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資源,即使再大的城市空間也是相對稀缺的,千萬不要以爲城市面積大就可以無限利用。”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周振華提醒,空間價值具有非均衡性和異質性的特點,特別是具有高價值的空間更是稀缺,因此更要在優化空間結構的基礎上,深度挖掘空間的價值,提高空間資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他指出,“公園城市”和“城市公園”完全是兩個概念,不能按照城市公園的模式來建公園城市。公園的功能很單一,只有遊玩、休閒或者觀賞樹木花朵,但是公園城市應該是園爲底色的城市多功能的組合,經濟、科技、文化輿論、公共活動空間、生活居住、生態等功能都要考慮進去。包括科研,實際上世界上很多大城市的研發機構都是嵌在城市空間裏的,並不會專門開一個高科技園區,而是應該將綠色生態嵌入各個總部經濟、平臺企業集聚的地方,以公園的空間價值爲經濟、科技、文化、生活價值賦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