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洪章 

来源:IMI财经观察

导读

4月11日,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3春暨“新时期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闭门研讨会于浙江海宁成功举办。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王洪章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王洪章指出,今年“两会”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改革的核心是加强党对金融的领导和集中管控,取消地方金融管理的一部分职责,这是完全正确的。硅谷的教训表明,宏观货币政策对金融风险的发生与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瑞信的风险处置告诉我们,风险的及时出清是监管是否成熟的标志。纵观历史上重大金融风险的发生发展以及蔓延,均以监管失效及处置不及时有关,极大的增加了处置成本。坚持按银行的规律办银行,才能行稳致远。金融是审慎者的行业,敬畏者的天堂,保持对风险的审慎,对客户的敬畏,才能经营和发展好。

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王洪章

以下为演讲全文:

01

金融安全是个永恒的主题

长期以来,我们都想建立一个完整、安全的金融体系和银行制度,从而一劳永逸的规避风险,但每每都以失效或失序告终,引发了对监管体制和金融制度的不断修复和变革。从八十年代中期的存款挤提,九十年代初的“三乱”和中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后来银行的技术破产、次贷危机和近年中小银行风险,直至现在的硅谷银行事件,从中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和运行规律上认识金融,认识银行。

金融经营的是风险,金融安全、风险与这个性质有关。金融的任务是如何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取得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并覆盖风险,而不是消灭风险,消灭风险是不可能的。如果想通过一两次金融改革就能高忱无忧的驾驭金融,避免风险,实现绝对安全,实践证明是不可能的。

认真总结经验很重要。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今年“两会”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改革的核心是加强党对金融的领导和集中管控,取消地方金融管理的一部分职责,这是完全正确的。金融管理有两个比较清楚的思路,一是金融集中中央管理,二是金融属于宏观调控,地方不能调控。后来发生的中小金融机构的问题,大家都清楚了,地方批设金融机构或允许金融行为,出让了银行资金的调控权,使资金流向了国家控制的领域,形成了重大风险。

金融创新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能掘堤放水,否则危害极大,金融出了问题需要长时间治理,这是金融特点决定的。以众筹为代表的伪互联网金融、支付组织的失序、小贷公司、助贷机构、伪金融科技、各类虚拟货币,等等,无不是打着创新的幌子,行赚取超级利润之实,最后一地鸡毛。对金融的涉众性、瞬间风险传递特点,以及难以治理的特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02

近期银行事件的教训

硅谷的教训表明,宏观货币政策对金融风险的发生与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硅谷银行的风险事件发生后,有些专家认为是银行资产负债错配造成的,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银行资产负债错配是特有的一种形态,但它要有一个度,资产负债总量、结构、期限错配是影响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货币银行学的理论说明,我们无法计量和监测不为我们所知的东西,要管理风险,首先要了解引起风险的因素,它可能是外部因素,其中中央银行紧缩货币政策是个重要原因,在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时也是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当然,商业银行压力测试要考虑很多因素,对各类因素都应有预警机制和避险措施,包括经营特点,资产负债结构,客户特征等。2021年底,监管机构发现硅谷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隐患,包括压力测试,应急资金,风险控制等6项指标存在问题,曾作出监管提示。

硅谷银行破产,美联储连续强势加息是其根源,本质是宏观调控失当、失度。美联储认为是该银行的管理层没有有效地管理其利率和流动性风险。该银行采用集中的商业模式,为科技和风险投资机构提供服务。美联储仅指出商业银行问题,有一些道理,但不是根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伯克南领导的美联储采取了非常积极的货币政策,不仅短期内将政策利率压到零左右,同时还实施了超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压低中长期市场利率,当时对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胀压力也不大。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美联储重演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但这次经济活动并未被刺激起来,反而成为了疫情结束后通胀压力快速抬升的重要原因。因为疫情期间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活动中断,虽然宽松货币政策可以降低资金成本,但并不能有效刺激经济活动。通胀压力上升,美联储又不得不大幅收紧货币政策,触发了金融风险事件。激烈的货币政策紧缩大概率会造成金融风险,这在历史上已经有过多次教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沃尔克领导的美联储大幅提升政策利率,不仅导致一大批房地产企业破产,也引发了后来严重的储贷机构危机。所以,金融宏观调控对于金融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硅谷银行危机的直接触发因素是货币政策调整。

中央银行在控通胀、收流动性和商业机构的经营风险之间,如何进行权衡,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的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下决心把控制通胀放在首位,理想指标是从目前通胀率6%压到2%,美联储从去年开启货币紧缩进程后,连续9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已达到475个基点,但没有产生想要的结果,说明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宏观调控的手段、工具以及对美国乃至全球的宏观经济缺乏透彻的分折判断和调控手段。3月份美国多家银行关闭,激进加息的负面效应不断外溢,持续加息令美债收益率快速飙升,金融机构此前在低利率环境下购入的美债资产价格下降,部分银行财务结构缺陷凸显。同时,储户出于避险、追求更高收益等原因加速提现,令银行流动性迅速弱化,引发危机。如果继续加息,美国的金融风险很难说不发生突变。 

关于瑞信事件的风险处置。回顾瑞信的处置过程,作为一个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仅仅在一个周末就被另外一个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并购,在此过程中全球金融市场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发生人为动荡,处置过程十分有序,令人震惊。银行的风险处置并不容易,如果监管当局没有密切沟通、没有经历长期演练、没有为每家系统重要性银行设置专门的危机处置小组应对和保持沟通讨论相关问题,很难在一个周末之内如此平滑地解决同题。

处置过程中唯一产生争议的是监管部门将瑞信AT1债券清零。欧洲共2750亿美元的AT1市场规模,该做法开始阶段使得其他银行的AT1债券价格受到波及,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受到影响,但是在瑞信并购事件发生的一周后,全球AT1债券市场收益率仍维持高位,欧洲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保持在15%左右,说明对这类债券市场影响并不严重。

对AT1债券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类债券本身就是设计用来吸损的,它有三个基本特点,而“损失吸收机制”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监管临时提出的方法。触发这个损失吸收机制的阈值是低于总资本率(8%),触发点一般是略高于核心资本充足率(5%),略低于总资本充足率(7%),而每个机构也不一样,取决于单个债券文件的条款。另一个因素是,银行的偿付能力不是由商业银行自己评价的,而是由监管部门决定的,如果一家银行陷入严重困境,监管机构可以宣布一个“无生存能力点”,以保护储户,遏制损失蔓延。

并且,在真正的危机中,可能并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从解决问题角度看,需要在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客观而言,当市场处于恐慌状态时,必须把防范系统性风险放在首要位置。正如瑞士财长凯勒-萨特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的,无序破产的影响可能高达瑞士经济产出的两倍。同时,有序清盘也不会在选择内,因为不仅损失会“相当大”,而且“瑞士将成为第一个清盘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的国家,现在显然不是进行实验的时候”,换句话说,促进有序救援或大银行倒闭的计划从法律上讲是可能的,然而在实践中,经济损失将是相当大的。

对监管当局或央行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上的事,不犯颠覆性错误,适时出手,极速且强力的监管应对是处置金融风险的关键。瑞信的风险处置告诉我们,风险的及时出清是监管是否成熟的标志。纵观历史上重大金融风险的发生发展以及蔓延,均以监管失效及处置不及时有关,极大的增加了处置成本。

03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现代银行

(一)应该是一个综合性银行

深化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改革,成为客户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

综合性银行集团不同于综合化金融集团。二者主要区别在于:综合性银行集团强调坚持以银行业务为主,银行业务是集团主干,非银行业务的金融功能,重点是搞战略协同,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综合化经营是大型商业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绕不过去的门槛。综合化经营是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多元化经营,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银行从单一的“融资中介”向“融资与融智并重”服务转型的大势所趋。有不同意见,认为易产生或放大风险,但金融风险并非因综合化所为,银行的历史也无法证明混业造成或产生了风险。

(二)应该是一个国际化的银行

“走出去”是大型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金融是市场参与者,市场是有竞争的,无论国内国外。金融是国际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金融制裁成为一种公开的攻击手段,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是,不断提高金融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走出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参与国际大循环中培育并不断提高中国金融和人民币的竞争力。

虽然最近几年国际局势剧烈变动,但从中长期趋势看,金融服务仍需要“走出去”。无论是自设机构还是并购机构,在当前国际化程度比较低的前提下,要坚持“走出去”,走出去时,限于国际金融经验不足,首先考虑的是战略性需求,其次,是财务上的选择,要有长期的战略规划。

(三)应该是一个更加智慧的银行

现代金融科技并融入银行专家智慧,今后的银行一定是更加智慧的银行。

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未来银行”模式,让银行服务“聪明”起来。但也别把金融自身的科技估计过高,在科技方面,近几年的数字化探索中,银行处于跟随、学习状态,前沿技术探索相对滞后,尽管有各种金融科技公司,但科技的最新动态应该来自国内外社会上专业的大型科技公司。科技方面永远是科学家的事情,金融科技不宜滥用,否则会走向歧路,互联网、区块链、人脸识别、数字货币、量子技术,对局外人来讲并不懂。在银行系统如何运用和嵌入,可能需要甄别,不能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国外大型商业银行和监管对金融科技的运用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他们可能看到的这里面的风险,比如哪些技术可以运用?(区块链?ChatGPT?)还是量子技术?这里面有几个方面情况可以讨论:(1)金融科技首先解决的是什么?是获客?还是管理和内控?(2)隐私和道德风险是否得到好的解决和处理(人脸甄别,过多要求客户提供不应提供的信息)(3)金融科技是否大小银行通吃?怎么来控制技术成本,平衡科技成本与获得收益之间的平衡。这些方面大小银行是不一样的。(4)数据的安全。在数据要素的价值得到体现时,还要注意数据的安全管理。

今后的智慧银行可能需要智慧交易媒介,什么样的货币具有现代经济、现代金融做为交易媒介,也需要探讨。虚拟货币、加密货币实际上是一种资产,并无可以充当等价物的职能,一些货币银行学专家,包括实际工作者把它看成可以替代主权货币的数字货币,既使目前已试行的数字货币,其实也看不到能够取代法定货币的前景。

(四)应该是一个认知自己的银行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坚持转型发展、改革发展、良性发展,使银行业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下,为经济复苏做出贡献,并取得良好业绩。

(1)每个银行根据规模、牌照和治理能力、风控水平,都有客观定位,定位不准或偏颇,会形成风险,过去和现在都有教训。一是不盲目发展,制定不切实际和违反常理的战略,二是大中小通吃,金融机构都有基本客户群体,跨界经营,不能作为普遍规律。

(2)商业银行无论如何转型创新,都不能背离金融的内在规律,也不能改变金融作为服务业的本质属性。要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银行利润是社会平均利润率一部分,要坚持经济效益与银行效益的统一,支持能够创造价值的企业发展和经营,在支持实体中取得自身发展。

坚持按银行的规律办银行,才能行稳致远。金融是审慎者的行业,敬畏者的天堂,保持对风险的审慎,对客户的敬畏,才能经营和发展好。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