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法案》既不利於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美國經濟的穩定復甦,更無益於全球經濟的回暖進程。

近日,美國衆議院以415票贊成、0票反對,通過了《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法案》(下稱《法案》)。如再獲參議院通過並由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成爲法律,美國政府可憑此肆意向國際組織和中國施壓,藉以強行剝奪中國合法的發展中國家地位。此項充斥着對中國經濟遏制的冷戰思維法案,系故意炒作中美“脫鉤斷鏈”論調的延續,既不利於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美國經濟的穩定復甦,更無益於全球經濟的回暖進程。

拜登曾說美國是“規則捍衛者”,中國是“規則破壞者”,“中國傷害了美國和世界各地的人民”,欲以此爲藉口重新制定有利於己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國際經貿規則作爲維護世界經濟秩序的基礎制度,是各國競相爭奪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的焦點。從來沒有哪種手段像國際經貿規則這樣能如此輕鬆地卡住競爭對手的經濟命脈,中國是否具有“發展中國家”地位問題可以成爲美國對中國實施經濟遏制的主要手段。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可能是美國希望阻止中國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一招。

拜登在美國國務院發表上任之後的首次外交政策演講時就曾宣稱:“美國直接面對的最嚴峻競爭者是中國,中國的存在危及了美國的繁榮、安全、民主價值觀……。”目前,拜登政府對華經貿遏制策略框架依然沒有放棄特朗普時期的基本執政理念。雖然在對中國政策上並未展現出進一步超越特朗普政府的極限施壓策略的做法,但也並未取消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外交與經濟打壓措施。爲了逐步釋放國內各方面壓力,出於保護美國經濟的本能政治反應,拜登政府繼續沿用美式霸凌手段,試圖逼迫中國被動接受帶有美式價值觀的經貿規則,以屈從於美國的全球經濟霸權地位。美國始終將中國視爲撼動其國際經貿競爭地位的主要威脅,在直接遏制中國經濟崛起不可行的情況下,美國竭盡其所能地量身定製出《法案》,意圖利用所謂規則延緩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勢頭。

隨着中美經濟實力呈現出此消彼長的勢頭越發明顯,尤其是近年來美國政治染上了濃重的民族主義色彩,中美國家間經濟競爭將進一步加劇。美國對中國和平崛起保持高度戒備和猜忌,甚至是懷有敵意。再加上中美雙方在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差異,就意味着中美經貿關係充滿了利益的不可調和性。美國政府蓄意否定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就是要濫用規則於後疫情時代奪取中美經貿關係的話語權。

拜登已執政兩年有餘,中美關係仍未走出特朗普政府製造的困境。出於遏制中國而採取的非正常手段,繼續動用國家機器破壞市場經濟規則,仍然是美國政府處理中美經貿關係的常規選項。美國之所以在經濟復甦乏力的背景下,明知道濫用規則這種巧取豪奪式的經濟霸權行爲失之偏頗,還要繼續任意爲之,意在重構中美經貿關係,爭取新格局下的國際經貿規則制訂權,最終奪取美國在中美關係中的絕對主導權。

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22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爲6906億美元,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增至3829億美元,中美經貿關係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貿易逆差。美國借消除逆差爲由濫用國家意志頒佈的《法案》意圖限制中美之間正常的經貿往來,可能會嚴重危及中國經濟安全與穩定,擾亂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前提下正常的國際貿易與投資意願,並會對全球經濟秩序產生巨大沖擊。拜登政府的目的就是期望重塑有利於己的全球經貿規則,尤其要全力打壓中國強勁的競爭勢頭。這將進一步加劇中美間的貿易摩擦、投資爭端,勢必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讓本就處於風雨飄搖中的雙邊經貿關係再添新危機。

(作者系商務部研究院美洲大洋洲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