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鄭鈞天

近日,多個派駐地方的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局對13個嚴重違法違規使用自然資源的地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了公開約談。通報聚焦耕地“非農化”、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嚴肅批評了個別城市“頂風”侵佔良田,用於發展旅遊、產業項目,以及非法開採礦產資源等嚴重問題。

隨着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各地搶抓市場機遇、全力拼經濟。發展要有所爲,但生態領域不能亂作爲。

在一些地方,重發展輕保護、重眼前輕長遠的思維定式沒有根本扭轉,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把握不全面。所謂監管不力、執法不嚴,根本原因在於背後的政績衝動。有的地方爲了發展經濟,甚至出現政府主導違法佔地,默許在永久基本農田上挖湖造景。

耕地保護是“國之大者”,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才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果任由耕地“非農化”、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濫採自然資源等破壞生態亂象持續發生,經濟發展也將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些問題不但危害糧食安全底線,也將侵蝕資源安全紅線,必須依法依規依紀嚴肅整改查處,做到“既查處事,也查處人”。

此次公開通報批評,力度之大、傳播之廣,已成爲公衆關注焦點,足見中央督促各地落實問題整改、遏制新增違法違規問題的決心。監督部門的嚴肅約談,除了讓被問責的領導幹部儘快警醒,也將促使其他地方領導幹部同步增強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使命感、責任感,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地方領導幹部應因地制宜,努力探索統籌發展與安全“雙選題”的最優解,用最大的智慧化解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間的矛盾,既要讓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更要剷除違法佔地、非法批地野蠻生長的土壤,以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拼經濟、謀發展的同時,各地要時刻警惕“發展要安全”的底線不能缺位,全面準確地理解和認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撿到籃子都是菜”的粗放擴張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未來,多層廠房、畝均效益評價、“標準地”改革等措施,應成爲各地在高質量發展中積極探索的創新。

來源:半月談新媒體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