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正忙,與此同時,糧食購銷領域的反腐行動也在持續深化中。相關專家對此表示,糧食購銷腐敗是近年來問題線索集中、案件高發多發、羣衆問題反映較爲集中的領域,當前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存量尚未見底、增量還在發生。

官方持續釋放嚴的信號

專家分析反腐已經進入新階段

出逃不到2個月即落網,西安市糧食局原局長李西安在不久前被緝捕歸案。這一案例從側面反映出,當前糧食購銷領域反腐動作的高壓與雷霆。

2021年8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今年4月18日,中國紀檢監察報題爲《糾治靠糧喫糧》的報道稱,對涉糧腐敗問題線索開展大起底,一大批糧倉“碩鼠”“蠹蟲”被嚴肅查處,其中包括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原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徐寶義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原黨組書記、局長張務鋒2名中管幹部,40餘名廳局級幹部。

“糧食系統腐敗行爲雖然在糧食監管、存儲、輪換、購銷、財務管理等諸多領域都有發生,但糧食購銷領域是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的重點領域。”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彭新林告訴中新網,糧食購銷涉及收購、入庫、出庫等多個環節,往往是多人內外勾結實施,該領域存在比較突出的行業性、系統性腐敗問題,在相對獨立、缺乏監管的環境下,該領域一些亂象難以被及時察覺。

今年以來,官方在深化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上,持續釋放嚴的信號。1月10日,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公報公佈,特別提到下一階段黨風廉政工作的重點領域,其中包括糧食購銷。隨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印發《關於深化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的意見》。

“今年糧食購銷領域反腐將會進入新階段,從專項整治走向全面整治。”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向中新網分析。

糧企現塌方式腐敗

糾治“靠糧喫糧”難在哪裏?

“糧倉碩鼠”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佈的2021年度十大反腐熱詞之一。該詞彙被解釋爲,那些膽大妄爲、貪得無厭的“靠糧喫糧”腐敗分子。

近年來,“靠糧喫糧”的“糧倉碩鼠”頻頻在各地通報案例中出現。在彭新林看來,主要原因還是監管缺失缺位、內外勾結、執法不嚴。

4月12日,安徽省紀委監委通報了安徽省糧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關飛、聶軍和周新開3任“一把手”嚴重違紀違法案。

2002年至2021年,關飛、聶軍、周新開連續3任省糧食集團“一把手”帶頭違紀違法,對班子成員和下屬人員違紀違法行爲默許縱容,導致省糧食集團發生系統性、塌方式腐敗;利用職務便利,在經營糧食業務、項目承攬、工程建設等方面,爲他人謀取利益,分別收受賄賂500餘萬元、330餘萬元、290餘萬元,涉嫌受賄犯罪;關飛不認真履行職責,導致鉅額貿易融資貸款被非法挪用,造成國有資產損失2.3億餘元;聶軍、周新開通過“陳化糧”“轉圈糧”“價差糧”等手法“靠糧喫糧”分別騙取國家補貼690餘萬元、200餘萬元,涉嫌貪污犯罪。

此外,陝西、遼寧等地近期的通報中也出現多個涉及省糧食集團的“靠糧喫糧”腐敗現象。

彭新林表示,實踐中,糧食購銷領域存在點多、線長、面廣、監管不易的問題,傳統監督力量和監督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全鏈條全週期覆蓋。如糧食“以陳頂新”能夠通關驗收、“轉圈糧”虛假輪換、擅自動用儲備糧進行加工銷售等問題多發,無一不與監管不到位或者監管形同虛設有密切關係,且很多與糧儲部門及下屬企業“一把手”不正確履職、失職失察有重要關係。

圍捕“糧倉碩鼠”

如何打出“組合拳”?

繼自查自糾、案件查處、制度建設、智慧糧庫、常態化監督後,《糾治靠糧喫糧》一文還披露,加強與公安、司法機關協同聯動成爲深化專項整治,打出的一套全新“組合拳”。

據文章介紹,山西省紀委監委在查辦中儲糧集團公司廣西分公司原副總經理張東昇一案過程中,發現張東昇親屬實際控制的企業在政策性糧食收儲中,採取虛報政策性糧食收儲數量、虛構糧食庫存等弄虛作假手段,套取、騙取國家糧食收購資金。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第四監督檢查室商請公安部指定山西省公安機關依法進行偵查。在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的統籌協調下,山西、遼寧兩地公安機關通力合作,成功偵破該起合同詐騙案,全面查清騙取國家政策性糧食專項費用補貼犯罪事實。

“專項領域要持續深化,除了制度建設之外,更重要的是工作機制方面要有新突破。”莊德水錶示,三個部門之間的協同推進有利於創新解決整治糧食領域腐敗問題的工作機制,能夠打破原先各自爲戰的尷尬局面,對整個糧食領域各個環節實行有效監督。

他還提到,接下來持續深化整治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一方面要對重大腐敗案件進行總結和梳理,歸納突出性的廉潔風險問題,另一方面建章立制,針對當前所發生的典型問題,扎牢制度的籠子,減少相關腐敗問題發生概率,從源頭上阻斷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的發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