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指數被廣泛視爲香港股票市場的重要指標,一直定位爲於港交所上市的大中華公司的代表。爲更符合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角色,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其他地區,恒生指數公司建議將外國公司納入恒生指數的選股範疇。

4月26日恒生指數公司刊發諮詢文件,就外國公司入選恒生指數的候選資格、恒生指數選股採用的七個行業組別、以及恒生指數“香港”成份股數目的檢討結果向市場徵詢意見。

外國公司擬納入恒指

恒生指數公司對外國公司的定義爲於大中華地區以外註冊,且主要業務來自大中華地區以外的公司。數據顯示,目前合計有68只外國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恒指公司提供數據顯示,在港上市的外國公司數目自2010年的6家增至2023年的68家,13年來的升幅超過10倍。

事實上,在恒生指數公司2020年進行有關同股不同權公司是否被納入恒生指數的諮詢時,同時討論過恒生指數的定位。當時決定恒生指數應繼續代表在香港上市的大中華公司,因此維持外國公司不合資格入選恒生指數的做法。

“香港股票市場的目標是成爲更多國際企業上市的金融中心,恒生指數公司再次就此議題作深入探討,瞭解市場對恒生指數納入外國公司的接受程度。放寬選股範疇後的恒生指數的定位將從目前代表在香港上市的大中華公司,伸展至更全面代表整體香港股票市場,亦更符合香港作爲中國內地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角色。”恒指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記者瞭解,目前以香港作爲主要上市公司的外國公司自2018年第三季起符合納入恒生綜合指數的資格,今年3月,恒生綜合指數的外國公司可以通過互聯互通買賣,即,港股通首次納入外國公司。

這也是資本市場開放的新階段。使得內地投資者首次可以通過港股通直接投資外國公司,爲內地投資者配置海外資產帶來了新的投資方向,打開了兩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新篇章。

不過統計數據發現,無論以市值或是以成交額計算,外國公司都只佔目前香港股市的一小部分,截至2023年3月底,在527只恒生綜合指數成份股中,外國公司僅有6只,共佔指數比重0.46%。2023年第一季度,恒生綜合指數的外國公司成份股佔指數整體成交額的0.3%。

因此有市場人士認爲,投資外國公司股票與投資香港公司股票的風險並不盡相同,外國公司受其所屬司法權區的不同公司法例約束,以歸管其事務,包括股東權利。香港監管機構未必有管轄區以外的調查及執法權。爲了達到監管目的,必須倚賴海外監管機構制度對其管轄的發行人執行任何有關企業管治違規的判決。

恒指公司認爲,參考海外市場,其他指數公司對外國公司的處理並沒有統一做法。部分地區指數,如標準普爾500、富時100等,對成份股的國籍要求十分嚴格,但亦有其他指數,如納斯達克100、德國DAX、法國CAC 40、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等,接受外國公司入選成份股。

建議取消恒指“香港”成份股數目25只上限

爲使恒生指數更能反映香港股票市場的變化,除了建議將外國公司納入恒生指數候選資格以外,還有關於取消“香港”成份股數目25只上限的建議。

2021年,經過市場諮詢後,恒生指數進行改革,成份股由原來的50只目標倍增至100只(目前爲76只,仍處於擴容成份股過程中)。同時爲了達至更均衡的行業分佈,恒生指數改爲從七個行業組別裏選股,“香港”成份股數目維持在20至25只。行業組別的組合及“香港”成份股數目每兩年檢討一次。

據記者獲悉,目前的七個行業組別分別爲金融業、資訊科技業、地產建築業、醫療保健業、非必需性消費及必需性消費、電訊業及公用事業、能源業、原材料業、工業及綜合企業。

隨着恒生指數成份股數目增加,更多內地公司被納入指數,“香港”成份股佔比從42.7%下降至34.7%。恒生指數自改革以來新增了一間“香港”公司。儘管如此,“香港”成份股也已達25只的上限。

恒指公司認爲,維持“香港”成份股數目(20-25只)的原意爲讓恒生指數保持足夠的“香港”代表性,爲“香港”成份股數目設定上限並不必要,因此建議取消“香港”成份股數目上限。

自 1969 年推出以來,恒生指數一直被視爲香港股票市場的重要指標。恒生指數由最具代表性的藍籌公司組成,並作爲包括交易所買賣基金、期貨、期權及其他衍生產品在內的各類金融產品的追蹤基準。截至2022年底,被動式追蹤恒生指數系列的產品資產管理總值約爲576億美元。

責編:萬健禕

校對:高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