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央行數字貨幣可以成爲將來數字時代經濟的貨幣基礎

目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開發央行數字貨幣,在發達國家中包括日本、加拿大、英國、歐洲國家等。“在新興的市場國家中,像中國、巴西、印度應該是一些非常前沿的、對央行數字貨幣進行開發的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貨幣及資本市場部副主任何東在4月27日的第30期“浦山講壇”上說道。

在此次“浦山講壇”上,何東與浦山獎學術委員、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一同圍繞“數字貨幣與國際支付體系的演進”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央行數字貨幣可以成爲將來數字時代經濟的貨幣基礎

在“浦山講壇”上,何東提出,央行數字貨幣可以被看成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像硬幣這樣的一種支付結算的工具,同時也可以想象成爲一個非常複雜的基建體系。也就是說,央行數字貨幣爲現代數字化的金融體系提供了標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功能,所以它是一個基礎設施。”

他提及,央行數字貨幣可以不受各個國家支付體系、不同時區的限制,還可以做到離線也可以使用的狀態,特別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或者島嶼國家網絡狀態不穩定的情況下。

“央行數字貨幣還有一個可以期待的發展,就是可編程性。”何東表示,這種特性可以使其成爲物聯網時代的一個支付結算無縫鏈接的工具。“所以央行數字貨幣不僅僅是一個另外的電子支付手段,而是可以成爲將來數字時代經濟的一個貨幣基礎。”

與此同時,央行數字貨幣作爲基礎設施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爲平臺經濟的發展,或者分佈式賬戶的金融交易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平臺功能的標準,可以爲私人部門的金融創新提供一些規範。

談及我國的數字人民幣,何東表示,數字人民幣正處於中國電子支付、數字支付手段非常發達的情況之下,怎麼能夠維繫數字人民幣作爲法幣的作用,怎麼促進金融支付領域的競爭,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考慮。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開發央行數字貨幣的動機不同

黃益平在“浦山講壇”上指出,貨幣一般來說有三個功能,簡單來說就是支付、計價和儲值。“央行數字貨幣裏面這三個功能可能都有,但我的理解是它最關鍵的切入點有可能就在支付上。”

在近年國際清算銀行以及各國央行對央行數字貨幣展開的調研中,黃益平注意到,發展中國家央行和發達國家央行開發央行數字貨幣的動機有些不太一樣。發展中國家關注的最重要問題就是國內支付的普惠、效率和安全;相比較而言,發達國家更多關注國際支付、跨境支付的效率、安全和普惠。

黃益平表示,前述關注點的不同,可能與不同國家面臨的金融體系中的痛點問題不一樣有關。發展中國家中,很多國家的國內支付體系不是非常發達,所以如果能開發央行數字貨幣,解決老百姓或企業的支付問題,那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而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很多國家國內支付體系及服務相較發達,所以更關注國際問題。同時,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開放度比較高,所以對跨境支付的需求可能也比較高。

黃益平提及,在央行數字貨幣開發中,中國其實相對是走得比較前面的國家之一。但我國的央行數字貨幣,即數字人民幣,面對的系統可能和一般發展中國家的情況不太一樣。“你可以想象就是一個新的系統,它能不能被比較普遍地接受、被廣泛地使用,肯定是要在市場上有需求。”

黃益平認爲,如果我們要把數字人民幣作爲一種國內的支付方式做得更好,就要解決國內的痛點問題。“比如說能不能更安全,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但它能不能更普惠,我們可以去關注,還有能不能讓數字人民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更方便地來使用,其實這個是很重要的。”

對於我國央行數字貨幣將來的前景,他提及,一種情形是它將來能成爲一種主導的支付工具,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它作爲其中的一種支付工具和現有的支付工具共存。“這確實是值得我們觀察的,因爲很多發展中國家確實沒有支付工具,而我們國家現在的支付工具應該已經比較發達了。”

談及數字人民幣的跨境支付功能,黃益平同時給出了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潛在路徑的思考。“在資本項目不完全放開的前提下,人民幣國際化能不能往前走,答案是有可能的。但它的前提是,第一要建立一個比較大的離岸的人民幣市場,第二就是更加充分積極地利用貨幣互換的協定。其他一些工具用得好,人民幣國際化是可以往前走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人民幣在跨境支付中,也許可以發揮比我們現在想象或者能看到的更積極的作用。”

黃益平表示,在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大額支付中,也許將來可能會更多地使用數字人民幣。“尤其是在批發層面的數字人民幣能不能繼續往前走一步?在資本項下能不能用數字人民幣來做支付安排?我覺得將來是完全有可能(實現),起碼是應該考慮的。”

責任編輯:楊帆 SF03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