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高盛集團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

彼得·奧本海默

對於股票投資者而言,無論更看重“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週期都是一個難以迴避的話題和視角。《紅週刊》此前對話高盛集團合夥人、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彼得·奧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就如何利用週期的分析框架來選擇更好的投資時機,進而提高回報率等內容做了探討。

奧本海默認爲,一個股市週期會經歷絕望期、希望期、增長期和樂觀期四個階段,而最好的買入機會往往出現在希望期開始之前,也就是市場即將擺脫熊市、進入下一個牛市之際。這些理念,也適用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超低利率時代結束了;2023年會過渡到新週期,聚焦產生現金流的優質公司,持有五年以上將產生更高回報。”

對話波士頓合夥人資產管理公司

約書亞·瓊斯

中國看世界,紛繁複雜;從世界看中國,生機盎然。全球老牌投資機構波士頓合夥人資產管理公司,其全球股票策略投資組合經理約書亞·瓊斯研究並投資中美英日印等多個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

對於美股市場,瓊斯認爲,美股市場在今年可能會“軟着陸”,但到了2024年可能會出現更多風險。未來5~10年,美股大型科技公司難以給投資人創造高回報。對於中國市場,他觀察到令人感到興奮的機會,即中國市場目前有很多企業估值大打折扣,這爲投資者帶來了機會。

對話 “量化寬鬆”理論創始

理查德·沃納

硅谷銀行破產,一度引發投資者對美國銀行股乃至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

“股神”沃倫·巴菲特在談及硅谷銀行破產風波時,將其歸咎爲銀行管理層的常見的“愚蠢”行爲所致,但“量化寬鬆”理論創始人、曼徹斯特大學銀行與經濟學教授理查德·沃納在《紅週刊》專訪時則對此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爲硅谷銀行等破產事件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美聯儲的“失職”——“如果美國經濟持續處於信貸緊縮狀態,將加大經濟衰退的可能性。”

而對於未來的資產配置方向,理查德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黃金、人民幣以及中國股票資產的配置機會。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