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影像

美國彭博社5月2日文章,原題:印度的初創企業爲何正在崩潰? 印度總理莫迪稱,初創企業將成爲印度的新支柱,甚至將每年的1月16日定爲“全國創業日”。

然而,面對2023年艱鉅的經濟形勢,印度的熱情似乎有些誇大了。據估計,自年初起,92家初創企業已經解僱了2.5萬多名員工。許多企業推遲了原本的上市計劃,並降低了資金籌集的規模預期。許多大型金融企業也將投資估值減至原來的一半。市面上的投資人越來越少,以至於在最近的一次交流會議上,數十名企業家到場,卻幾乎沒有投資人出席,場面一度十分混亂。

隨着利率不斷上升,一個高度依賴持續大規模投資的行業面臨巨大的麻煩。有數據估計,相比於去年同期,初創行業本年度第一季度融資額度縮水75%。對於那些處於發展後期的初創企業,尋求資金和擴大運營也變得尤爲困難。

通脹加劇意味着,對於旨在創造收益的初創產業,利潤率正在下降。對於其他行業來說,通脹也會影響目標客戶消費增長的前景。當消費者面臨着必需品價格上漲的風險時,行業增長前景自然不容樂觀。

印度的初創企業吸納了大量人才和關注,你很難想象這一行業會持續低迷。即便如此,印度人至少可以從這次衰退中學到3點經驗。

首先,應注重維持對國際風險資本的吸引力。如果國際資本轉向其他地區,印度企業的選擇就會變少。並非所有的行業都能依靠現有的組織機構和公共資金髮展起來。相當荒謬的是,有報道稱,許多印度的銀行可能已向中央銀行申請了初創企業專用資金鍊。高增長帶來的風險應該由專門的金融部門承擔,而非國有資金或銀行。政府能做的是有限的。

其次,應瞭解消費市場規模和彈性的真實情況。儘管印度可能是當前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很長時間內它都不會成爲最大的市場。由於對服務目標羣體不切實際的認識,一些印度初創企業會對投資者兜售極高的期望。在印度的14億人口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夠達到全球中產階級的水平。比如,印度的金融科技企業宣稱,新支付平臺有着極高的普及率,但實際上平臺約有一半的交易都是由僅佔6.5%的少數用戶完成的。印度本土的消費市場規模還不足以驗證對初創企業的估值,也無法實現預期的經濟增長率。不論是初創企業還是其他經濟領域的企業,都要擴大布局,放眼境外。

最後,我們不應認爲成功是理所當然的。包括信息技術服務、仿製藥、汽車零部件等行業在內,許多最受人們關注的產業,都有着致命的缺陷,或是面臨着被技術、金融或監管層面的現實摧毀的風險。初創產業至少可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但其他領先地位岌岌可危的產業就沒這麼好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