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在信中說,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麼是實事求是、怎麼去聯繫羣衆,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喫’,說得很好。新時代中國青年就應該有這股精氣神。”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近日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充分肯定同學們“自找苦喫”的精氣神,並對新時代青年提出殷切期望。(5月4日央視網)

科技小院是“培養農業高層次人才,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的有效途徑。青年人要“自找苦喫”,是因爲越能喫苦,離土地、離農民就越近,就越能發現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就越能瞭解鄉親們需要解決什麼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不僅是對奮戰在鄉村振興天地裏廣大青年的巨大鼓舞,也激勵着各條戰線的青年人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負時代、不負青春,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自找苦喫”精神與我們黨長期堅持的艱苦奮鬥精神一脈相承。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各方面條件都顯著改善,但艱苦奮鬥精神永不過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鬥。”新時代青年特別是青年學生由於長期在學校接受文化教育,缺少在基層實踐和鍛鍊的機會,缺少逆境中抗挫折、抗打擊的能力,也缺少與基層羣衆的瞭解和聯繫。青年人想要成長成才,就應當學會“自找苦喫”,不畏艱難、以苦爲榮、矢志奮鬥,利用一切機會磨礪自己。

“自找苦喫”,就要在磨礪中堅定理想、砥礪品質、鍛鍊本領。習近平總書記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寫道,“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來選擇,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1969年,15歲的習近平下鄉來到梁家河,成爲一名知青。他不怕喫苦、不懼困難,主動融入羣衆,先後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成爲鄉親們眼中什麼活都幹過、什麼苦都喫過的好後生,也厚植了總書記的爲民情懷。“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我對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喫’”。

“自找苦喫”,不是盲目喫苦,而是主動到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展示新時代青年應有的精氣神。蹲過的苗,根扎得更深,葉長得更茂,對青年的成長來說也如此。據報道,在疫情防控鬥爭中,許多年輕醫務工作者白衣爲甲、逆行出征,爭着搶着乾重活、進重症病區,張伯禮院士爲之感慨“負重前行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在脫貧攻堅戰場上,主動報名到新疆昌吉市阿維灘村擔任大學生村官的康傑,先學語言、再交朋友、多辦實事,最終得到村民信任,他由此感嘆“將雙腳扎進泥土,青春在磨礪中格外茁壯”。

當代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乾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把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呼喚廣大青年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拿出“自找苦喫”的精氣神,越是面對艱難困苦,越要奮勇向前,堅定“不怕苦”的信念、鍛造“能喫苦”的意志、練就“戰勝苦”的本領,如此方能不負時代、不負青春,成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我們的國家就會始終朝氣蓬勃、始終充滿希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