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式啓動債券做市業務,到企業債發審職責劃轉,再到加大對優質企業發行科創債支持力度……今年以來,我國債券市場改革創新動作頻頻。一系列改革舉措目標明確,即通過統一監管、優化服務、創新產品,更大程度便利投資者入市,更充分發揮債券市場功能,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服務實體經濟一直是債券市場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債券市場源源不斷輸送資金,直接滿足各類經營主體資金需求;另一方面,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又進一步加大對債券市場的融資需求,反過來推動債券市場的規模增長和規範發展。

當前,我國已成爲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公司(企業)債券融資佔比遠超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比例。但與廣大企業的實際融資需求相比,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無論從社融增量還是存量來看,信貸佔比仍是大頭,直接融資佔比偏小。

如何釋放債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活力?關鍵要在放與緊之間找動力。

放,就是要放寬市場準入,激發市場潛能。近年來,券商、基金、保險以及非金融企業踊躍參與市場交易,日益成爲債市資金“活水”的重要來源。在風險整體可控的條件下,未來可適當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允許更多非金融企業入場投資,以提升市場流動性和資源配置效率。同時,進一步敞開需求端的方便之門,鼓勵“硬科技”企業通過集合票據、風險緩釋工具等途徑參與市場,爲更多優質企業融資提供便利通道。

放,也包括對外開放。近幾年,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提高,境外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託管存量規模持續增長,但相較主要發達國家仍處於較低水平。未來可繼續提升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包括進一步擴大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範圍,允許合格的境外非金融企業進入市場;持續豐富衍生品工具箱,便利境外機構進行風險對沖;等等。

緊,就是要紮緊籬笆,防範化解風險。只有強有力的監管,才能防止一放就亂。要繼續完善債券市場法律體系,嚴肅打擊財務造假、惡意逃廢債等嚴重違法違規行爲,以“零容忍”態度塑造市場信用風氣。同時,要加強市場風險監測,重點關注發行主體償債能力變化,切實保障債券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