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消協發佈《2023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汽車投訴情況專題報告》。報告提出,新能源汽車普遍存在宣傳續航里程與實際續航里程不符問題,部分品牌型號汽車冬季續航里程甚至“腰斬”或“膝蓋斬”。

部分品牌汽車對零部件減配

報告提出,傳統燃油車的投訴大多與車輛安全、部件壽命、駕乘體驗等質量問題相關。例如,巡航定速功能故障、發動機或變速箱故障、剎車失靈、發動機漏油、車輛自燃等。部分品牌汽車爲降低生產成本,對部分零部件進行減配,但使用壽命顯著降低,一些部件甚至剛過保就損壞。還有存在中控觸摸屏失靈、倒車影像延遲、倒車雷達失效、天窗漏水、車輛抖動、低頻異響等問題。

新能源車主要問題則集中在電池故障、未經消費者同意單方“鎖電”、智能輔助系統問題、剎車失靈等問題。如行駛中,續航突然斷崖式下降或動力電池突發故障斷電導致“趴窩”,車輛行駛、充電或靜止過程中突發自燃等。一些新能源汽車品牌爲降低電池使用安全風險,在未告知消費者情況下,通過遠程升級系統對消費者車輛的充電功率、放電功率或電池容量進行限制,導致車輛充電速度下降、動力減弱、續航縮短。再如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失靈、主動剎車遲鈍、中控黑屏死機、感應雷達和攝像頭等傳感器失效等。消費者反映部分品牌汽車存在剎車失靈問題,引發重大安全事故。

購車合同故意模糊交車時間

報告提出,新能源汽車普遍存在宣傳續航里程與實際續航里程不符問題,部分品牌型號汽車冬季續航里程甚至“腰斬”或“膝蓋斬”。一些品牌汽車在官網或4S店宣傳具有遠程智能泊車、高端芯片、碰撞預警或L3級自動駕駛等功能,但消費者實際購買車輛並無相關功能、配置或功能尚未上線。有銷售人員爲提升業績,隨意承諾誘導哄騙消費者購買汽車,事後又無法兌現此前承諾引發糾紛。

一些汽車經營者利用自身優勢地位,單方面制定“霸王條款”,或訂立合同後單方違約侵害消費者權益。報告提出,有汽車銷售人員在消費者購車時口頭承諾較短交車時間,但隨後在其提供的格式合同中又故意不明確交車時間。還有一些新能源汽車廠商在購車合同中故意模糊交車時間,爲之後長時間不交車預設伏筆。一些新能源汽車廠商在消費者支付定金後,未經充分告知和消費者同意,單方面修改雙方已經簽署的電子合同文本。一些汽車品牌4S店對熱銷車型捆綁“上牌費”“綜合服務費”等費用,甚至在消費者支付完全部價款後,又以芯片緊張、車價上漲爲由,要求消費者加價才能提車。

充電樁“安裝難”阻礙新能源汽車推廣

充電樁“安裝難”成爲阻礙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重要因素之一。報告提出,一些小區物業以電容量不夠、車位不足、無固定車位等爲由拒絕爲業主安裝充電樁出具同意書,但同時又引進第三方充電樁公司在小區設置公共充電樁,業主充電需支付更高的費用。甚至有小區物業要求業主額外交納一定費用才同意安裝。此外,充電樁安裝難過開發商關。一些新建小區開發商及其關聯物業公司爲售賣高價充電車位,以消防安全爲由拒絕爲已購買固定車位的業主出具同意安裝充電樁證明。公共充電樁分佈區域不平衡,部分地方和高速公路服務區公共充電樁覆蓋面不夠、數量建設不足,無法滿足新能源汽車消費者充電需求。部分充電樁運營公司缺乏足夠的管理和運維能力,消費者充電時遭遇故障樁、無電樁等問題;一些公共停車場對燃油車長時間佔用充電車位缺乏有效管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