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餘蕊均  程曉玲    每經編輯 楊歡

伴隨泉州的“姍姍來遲”,24座萬億城市一季度成績終於全部揭曉。

根據寧德統計局5月5日公佈的1-3月福建全省及各設區市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泉州一季度GDP爲2543.02億元,增速-1.8%。由此,泉州成爲唯一負增長的萬億城市。

從目前披露的信息來看,泉州今年一季度“三駕馬車”加快恢復,社消零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4.4%、1.2%、3.0%。

與此同時,這座“工業十強”城市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爲-10.4%,是“萬億俱樂部”成員中降幅最多的一個。

繼2021年經濟總量被福州超越,丟掉了保持22年的“福建第一”後,泉州2023年甫一開始便在最爲擅長的工業領域猛然“失速”,不禁令外界心生疑惑,“泉州怎麼了?”

多位區域專家在受訪時均提到,泉州一季度負增長並非偶發的季節性、週期性現象,背後其實是整體產業結構的問題,“後勁不足”日益凸顯。

規上工業“失速”

2022年,泉州以6182.83億元工業增加值位列全國第十,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51%,工業數據好於多個“GDP十強”城市。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座工業重鎮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不僅負增長,規上工業還成了主要拖累因素。

長期以來,泉州和深圳、蘇州、佛山等城市一樣,工業排名長期優於GDP排名,工業支撐着城市發展,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整體經濟表現。

例如,2020年一、二季度,泉州曾出現GDP負增長,增速分別爲-10.3%、-1%,同期,其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下降-11.4%、-1.6%。從下圖中亦可清楚地看到其規上工業增速與GDP增速“同頻共振”。

今年一季度,泉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爲-10.4%,在已公佈數據的萬億城市中墊底。

同期泉州GDP增速爲-1.8%。與去年同期相比,GDP增量爲-53.89億元,經濟總量被合肥、福州、東莞超越,排名跌至萬億城市最末位。

事實上,眼下的“失速”早已有跡可循。

根據泉州市政府官網此前公佈的一組數據,2022年,泉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98.68億元,比上年下降11%。分行業看,36個行業大類中,利潤下降的行業多達22個。

當地統計局公佈的統計月報顯示,今年前2個月,泉州規上工業已經出現負增長——1~2月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6.6%,其中輕工業下降5.1%、重工業下降8.8%,大、中、小型工業企業分別下降2.2%、7.1%、7.1%,規模以上工業龍頭企業產值下降2.6%。

在此基礎上,泉州一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降幅擴大近4個百分點,至10.4%。

對此,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祕書長陳耀認爲,一季度數據並非季節性、週期性的偶發現象,它其實是暴露了泉州面臨的主要問題。

他在受訪時強調,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傳統產業必須加快轉型步伐和轉型力度,加快適應消費市場的變化,“如果按照傳統方式繼續走下去,後勁會非常不足。”

產業結構“傳統”

產業過於“傳統”,被認爲是泉州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支撐泉州衝刺“萬億俱樂部”的千億產業集羣有9個,其中包括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裝備製造、建材家居、食品飲料、工藝製品、紙業印刷和電子信息。

而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所明確的範圍,泉州僅有(高端)裝備製造和電子信息可被納入“新興”範疇。

與此同時,從統計數據看,其新興產業規模尚小,不足以改變這種“傳統底色”。

2019年,泉州規上工業增加值爲4501.41億元,其中,紡織鞋服、建材家居的增加值分別達到1463.06億元、1051.58億元,而新一代信息技術增加值僅126.57億元。

2021年,泉州規上工業企業單位數爲6016個,其中,紡織鞋服領域企業數量最多,有2347個,建材家居次之,有1898個,電子信息最少,僅165個。

“泉州的這些產業技術含量不是很高,所以對成本也更敏感,需要便宜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在這種背景下,產業外溢到東南亞的情況就比較多,對泉州的影響也就比較大。”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在受訪時表示。

事實上,產業缺乏新的增長亮點,愈發成爲制約泉州在城市追逐賽中加速奔跑的關鍵因素。

一個例子是,2020年,“萬億俱樂部”新添六名成員,泉州以微弱優勢領銜,但第二年,其就被濟南、合肥、福州反超。

爲此,泉州師範學院商學院呂振奎曾專門刊文對比這一批“萬億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長短板。在他看來,和其他五城相比,泉州“工業大而不強”“新興產業發展明顯滯後”。

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泉州2018年末第二產業工業企業法人單位45637個,是濟南的2.24倍、福州的3.56倍、合肥的2.41倍、西安的2.57倍,但泉州單位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881.67萬元,與濟南、西安相當,但低於合肥,只有福州的一半多。

同時,泉州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上工業法人單位237個,佔規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數的5%,遠低於南通(1075個)、合肥(697個)、西安(561個)、濟南(457個)。

特別是在企業法人單位R&D經費支出額方面,泉州只有8.08億元,規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R&D經費支出也只有88.3億元。兩項指標均排最末。

“規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和規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研究投入過低,企業法人單位專利申請量小,企業發展後發動力不足。”呂振奎指出。

集聚效應“轉弱”

創新力不強的指徵,還體現在泉州對自己的預期上。

根據地方“十四五”規劃綱要,泉州2025年預計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的2.4%,低於福州(3%)、濟南(3.3%),而合肥這一指標在2021年就已達到3.35%。

而到2025年,泉州預期高新技術企業2300家,不僅少於福州(4000家)、濟南(5000家),更大幅落後於西安(1.2萬家)、合肥(8000家)。

面向未來,“創新”是通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鑰。但從內外部環境看,泉州似乎都難以聚集可以實現創新的各類資源要素。

比如,就地理區位而言,地處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閩三角”,其直面兩大頂級城市羣的“虹吸”壓力。

同時,泉州作爲萬億城市中少有的普通地級市,要在與諸多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競爭中“爭先進位”,顯然難度不小。

而從區域戰略看,泉州的地位也不如福州和廈門。

此前福建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公佈時,就曾引發外界關注:相比福州、廈門兩地被同時“點名”要充分發揮沿海城市帶動作用、爭創國際特色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國家級航空樞紐等,“泉州”一詞則大部分出現在廈漳泉同城化相關內容中,支持力度的差別肉眼可見。

對此,有分析指出,與福州和廈門相比,曾經的“中心城市”泉州正面臨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可能。

2021年初,福建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實施強省會戰略,鼓勵福州創建國家中心城市”。隨後,一系列政策利好接踵而至。也是在這一年,福州實現多年來的首次反超,以20億元的差距超過泉州登頂全省第一。

611億元、555億元、139億元、-20億元、-205億元,這是過去五年泉州與福州之間的GDP差值。在強省會戰略背景下,福州對泉州的領先優勢進一步穩固。

有受訪專家指出,泉州一直以來都面臨與省內城市的競爭。近年來,不少企業總部選擇搬離泉州,也從側面反映出其營商環境和區域輻射力亟待優化,“中心城市集聚效應沒有發揮出來,城市的吸引力不強。”

“爲什麼這些企業家都喜歡跑到廈門?”丁長髮指出,在補齊營商環境、人才短板等方面,泉州的確還是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時,作爲民營經濟重鎮,泉州未來如何進一步放大民營經濟、縣域經濟和腹地優勢等同樣值得思考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