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押題密卷預售上新啦!”五一小長假期間,電商平臺上的“高考押題密卷”,也紛紛同步發佈。商家宣稱可以“押考點、押考向、押題型、押素材”。距2023年高考還有一個月,學子和家長緊張備考的同時,商家也在開動腦筋,深挖高考經濟,各類高考周邊迎來火熱銷售期。但記者發現,其中存在良莠不齊、噱頭跟風等問題。(5月9日《海峽都市報》)

“在小小的花園裏面挖呀挖呀挖,種小小的種子開小小的花……”這個五一假期,不少網友被一首兒歌洗腦,全網都在“挖呀挖呀挖”。雖然距高考還有一個月,但敏銳的商家也開始“挖呀挖呀挖”,希望藉助高考經濟好好賺上一筆。客觀而言,全國已超過千萬的考生參加高考,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費,確實大有市場潛力可挖。從某種角度來說,商家圍繞高考經濟做文章,也是從市場經濟角度爲高考服務的一種表現。

但高考經濟不能無序擴張,成爲割韭菜、啥都裝的“筐”。從媒體報道不難看出,諸多與考試並不沾邊兒的商品,藉着高考的名義大搞營銷,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比如,有商家做起“祈福”生意,13層的文昌塔,搭配寓意“官帽”的硃砂,再配上五帝錢,經過這樣一番包裝,鑰匙扣大小的掛件便被賦予“神祕力量”,售價達到58.8元。這對家長和考生來說,無非是想討個好彩頭,求得心理安慰而已。而所謂的“神祕力量”,不過是商家爲普通商品賦予高考屬性,強行“蹭熱點”,以期藉機猛賺一把。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宣稱“押題密卷”“獨家寶典”的模擬試題不僅不靠譜,更是明晃晃的欺騙。相較一套售價幾十元的普通模擬試卷,“押題密卷”升至兩三百元,有冠以名師視頻詳解版的“高考押題卷”,更是高達七八百元。針對高考試卷,國家有着嚴格的命題程序和保密規定,所謂的“押題密卷”,純粹就是騙人的把戲。去年高考前夕,教育部聯合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等部門,梳理彙總了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典型案例,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謹防上當受騙。其中,“高考答案”購買是詐騙的重災區。

近幾年,從仿形橡皮、直尺作弊器材到低頻隱形耳機,再到調頻手錶與“槍手”遙相呼應,一些不法分子兜售五花八門的器材,誘導考生作弊。有的家長不惜花重金找“門路”,甚至找“槍手”給孩子替考。2020年高考前夕,公安機關偵破多起組織考試作弊案,涉案犯罪團伙招攬作弊考生,牟取高額利益。我國刑法明確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代替他人或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考試,都屬於違法行爲。若考生購買使用“作弊神器”或找“槍手”替考,不僅會上當受騙,還可能喪失人生。

高考經濟如此“挖呀挖呀挖”,本質上是商家利用家長和考生的焦慮情緒牟利。要想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完全取決於考生紮實的知識基礎、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寓意美好甚至企圖以不當途徑謀求好成績的高考商品無關。因此,考生和家長應理性認識高考,放平心態、從容備考,不被高考經濟帶偏節奏,尤其是家長不要人爲地“加戲”過多。有關部門也應加強對高考經濟的監管,規範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對於打着高考旗號、違規兜售相關產品的商家及平臺,要一查到底,嚴厲打擊,以儆效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