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銀保監會接管至今3年,易安財險的風險處置最終塵埃落定。

5月9日,銀保監會發布批文,批准比亞迪控股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受讓易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易安財險”)10億股股份,持股比例100%。至此,易安財險將成爲比亞迪的全資控股子公司。

在業內人士看來,比亞迪全資入主易安財險,不僅僅是風險公司的處置工作完成,更是車企涉入車險領域的又一個典型案例。“車險要變天了。”車企手握全資直保牌照帶來的鏈條式優勢讓一名保險中介公司高管感嘆道。但也有多名業內人士表示,車企要真正打通車險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市場的短期影響有限。

比亞迪全資收購易安財險

隨着此次比亞迪對易安財險的全資收購,易安財險風險處置工作也圓滿完成。公告顯示,深圳市銀之傑科技、深圳光匯石油集團、西藏晟新創等公司將退出易安財險股東行列。

這一風險處置工作持續了近3年。因觸發接管條件,2020年7月,銀保監會正式對華夏人壽、天安財險、天安人壽、易安財險4家險企實施接管。2022年3月,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易安財險已經“資不抵債”,銀保監會原則同意易安財險進入破產重整程序。2022年7月,易安財險獲批進入破產重整程序,成爲了我國首家破產重整的財險公司。同時,易安財險管理人對外發布重整戰略投資者招募公告,包括比亞迪在內的3家公司報名。據悉,其中2家在盡調過程中退出,而比亞迪則提交了重整投資方案。2023年2月,北京金融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計劃,並終止易安財險重整程序。5月,比亞迪100%接手易安財險股權獲得銀保監會批准。

隨着比亞迪的進入、老股東退出,易安財險將開啓新的征程,而另外3家保險機構的風險處置工作將去向何處也是市場關注的熱點。

其中,華夏人壽的處置已有明確方向。今年2月,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已批准保險保障基金和其他投資人共同籌建瑞衆人壽保險公司,設立後將依法受讓華夏人壽資產負債,並承接機構網點及人員。

今年4月底,一家名叫九州啓航(北京)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夥)的公司在北京成立,基金規模339.01億元。引起市場關注的是,除執行事務合夥人外,其投資方來自11家壽險公司,包括中國人壽、太保壽險、太平人壽等大中型險企以及六大銀行旗下的壽險公司。有業內人士表示,不排除這隻特殊的基金是服務於金融機構化險和風險處置的。

車企 VS 車險

車企進軍保險業,究竟是“鯰魚”來了還是“水花”不大?這是車險市場近兩年一直討論的熱點話題。事實上,近年來,已有多家新能源車企進軍保險市場,不過大多都是以獲取保險中介牌照爲主,而此次比亞迪獲得的是一張獨資的直保牌照。

易安保險成立於2016年2月,是國內4家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之一,註冊地爲深圳,註冊資本金10億元。官網信息顯示,其經營範圍是與互聯網交易直接相關的企業/家庭財產保險、貨運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證保險、短期健康/意外傷害保險。

作爲稀缺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牌照,易安財險具有不用設分支機構,就可在全國展業的優勢。不過,在其經營範圍中卻並不包括機動車輛保險。因此,業內人士普遍預計,比亞迪入主後,將申請拓寬易安財險的經營範圍至車險。

同時,比亞迪此次得以突破33.33%的入股比例限制成爲易安財險全資控股股東,可能也是與風險處置特殊原因相關。這讓易安財險成爲內資財險公司中較爲少見的民營全資控股險企,也讓比亞迪未來對易安財險的經營戰略方向更有控制力。

事實上,之前就有多家傳統車企入股險企,例如,廣汽集團入股衆誠汽車保險,而就在2021年初,吉利亦以33.33%的頂格入股比例成爲合衆財險第二大股東。

不過,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相對於傳統車企,新能源車企對客戶信息、駕駛習慣、汽車風險信息更能充分掌握,可以藉助這些信息對客戶進行分類以及精準定價,能夠爲車主提供更好的汽車保險服務,從而提高車主的用車體驗;也可以通過汽車保險形成汽車從銷售到後市場中保養維護的鏈條式閉環服務,這對傳統險企來說將是“降維打擊”。

但也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爲,新能源車企要深度切入保險公司耕耘多年的車險市場,也並非易事。

東吳證券分析稱,車險行業屬於競爭極爲激烈的紅海市場,對風險定價和精細化管理能力要求日益提升。入局保險行業,新能源車企面臨諸多挑戰。“真正入局保險領域不僅要獲得有關部門的資質,還面臨着合規、方案、定價、定責以及多責任交叉等多重難點,這也是衆多造車企業遲遲沒有真正展開保險業務的原因。”東吳證券表示,除了牌照監管方面的高門檻,保險儲備金及線下服務網點所需要的巨大資金投入、線下救援查勘定損等能力積累,均是主機廠切入保險業務所要面臨的挑戰。

“截至目前,車企整體上還是按照保險公司的傳統思維,佈局汽車保險業務,同樣面臨定損、理賠等傳統挑戰,尚未形成有車企自身特色的保險業務新生態。”易車研究院認爲。

此外,中國人保高管也曾公開表示,車企需要考慮服務體系的建設、人才定價等資源的儲備,目前看,車企入局對車險行業整體影響有限。

業內人士表示,從現在的市場趨勢看,主機廠、電池廠商和大型險企等多方互相融合參與保險定價及服務的機制正在顯現,車企和保險公司可發揮各自的優勢,爲新能源車主提供更爲精準的定價和服務,實現共贏。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