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經濟日報 

不久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房地產市場相關工作時指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推動建立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這次會議傳遞出幾個信號,爲房地產市場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

首先,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始終未變,這也是房地產市場企穩回升的基礎。一系列政策舉措重點針對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購買第一套住房的給予大力支持,降低首付比例、首套利率等;購買第二套住房的給予合理支持,以舊換新、以小換大、生育多子女家庭均給予政策支持;而購買三套以上住房的原則上不支持,不給投機炒房者重新入市留有空間。

其次,房地產市場相關支持政策仍有空間。從市場傳來的消息看,近來市場觀望情緒又有所回升。這意味着,各地應繼續採取積極措施促進市場回暖。因城施策、“一區一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城市和地區有所增多。北京市提出多子女家庭和職住平衡家庭的購房政策將在房山區進行試點,上海市對多子女家庭購買首套住房的住房公積金貸款限額上調20%。

再次,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仍是提振購房者對樓市信心的關鍵。保交樓就是保民生、保穩定。去年年中以來,有關部門和各地積極推進保交樓,採取了一系列金融支持舉措,取得一定成效。保交樓工作還應持續不斷推進,如果開發商不能按合同約定按時交付,購房者權益將受到嚴重損害,同時可能成爲社會不穩定事件和金融風險的導火索。只有保交樓,購房者合法權益才能得到良好維護,也有助於觀望者恢復對房地產市場的信心,讓市場重回良性循環軌道。

房地產業未來發展的大勢是基本清晰的,發展新模式也須順應大勢。過去高槓杆、高負債、高週轉的模式積弊已久,已行不通。我國已經從過去的大拆大建走向開發與改造並重的城市更新階段;租購併舉之下,住房租賃在解決居住問題方面將發揮更突出作用;美好居住生活不僅需要更優質的房子,還需要更好的配套和服務等。新發展模式的探索應在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中尋找突破口。

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發展住房租賃,有利於租購併舉解決好城鎮居民的居住問題,值得推廣借鑑。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體現。城中村改造能夠更好安置城中村居民,改善城中村居住環境。在一些城市的實踐中,把城中村改造與發展住房租賃結合起來,包括在城中村改造的同時配置中小戶型租賃住房,建立城中村住房規模化租賃改造機制,以及城中村存量住房在滿足要求時可轉爲保障性租賃住房等,能夠提升租賃住房的有效供給,爲新市民、青年人解決居住問題提供更大空間。

在超大特大城市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各地將按照要求將“平急兩用”理念融入城市整體規劃,建設改造一批“平急兩用”的民宿和酒店、升級一批應急醫療服務點等,能夠有效推動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補齊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短板,加快周邊鄉村振興發展。

各地應以保障性租賃住房爲重點,持續推進保障性住房的規劃建設。我國已經完成保障性住房的頂層設計,將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爲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在保障性住房的三個主要種類中,公租房主要針對低收入住房困難羣體,予以實物配租或者貨幣補貼。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針對新市民、青年人。而當新市民、青年人經濟狀況改善,但財力等各方面條件仍不足以購買普通商品住房時,可以選擇購買共有產權住房這類保障性住房,與政府共同持有房屋產權,減輕購房壓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