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奧康鞋業股份有限公司近日發佈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74%8.96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249.02%4083.96萬元。扣非淨利潤則錄得2222萬元,增長幅度達到了1408.6%

但就像其它同樣在一季度財報中錄得大幅度增長的本土鞋服品牌類似,此次奧康這份看似漂亮的答卷實際是從上年同期低基數的對比中得來。2022年前三個月,奧康營業收入下跌8.97%7.68億元,歸母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分別下跌75.09%96.05%

而在2022全年,奧康營業收入下跌6.91%27.54億元,歸母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分別虧損3.7億元和4.18億元。該虧損額度超過了奧康在2018年至2021年的2.21億元的淨利潤總和。從427日起,奧康證券簡稱變成爲“ST奧康,意即提醒投資者該公司出現財務或其它異常情況。

2022年年報公佈後,負責審計年報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其中提到,奧康國際實控人及其控制企業存在通過奧康國際的經銷商、合營方等佔用公司資金的情形;奧康國際應收經銷商賬款餘額爲8.91億元,壞賬準備爲1.42億元,其中賬齡1年以上的賬面價值爲4.23億。

奧康在財報中輕描淡寫地將業績下滑的原因歸咎於疫情以及品牌戰略升級帶來的額外投資。但現實情況是,奧康從2012年便開始逐漸走向頹勢,那年的財報表現爲營業收入34.55億元和歸母淨利潤5.13億元,是未來十年的巔峯表現。

到了2015年交出營業收入33.19億元、歸母淨利潤3.9億元的財報後,奧康業績下滑的速度開始加快。而當時也正是街頭潮流開始興盛的節點,包括七匹狼九牧王等服裝品牌的業績也是在這個節點出現更明顯的下滑現象。

奧康主打的傳統皮鞋被年輕消費者嫌棄形象老化,穿着舒適的休閒鞋履成爲主流,甚至連許多有嚴格着裝要求的金融企業也開始放鬆員工服裝標準。在這樣的趨勢下,奧康業績必然承壓。

華經產業研究院的調研報告顯示,2016年至2021年,我國皮鞋產量從46.18億雙下降至35.24億雙。另有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預計到2026年,國內皮鞋行業將收縮至17億雙。而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的數據,奧康在2021年的市場佔率僅有1.3%。

但除了大趨勢,更重要的問題在於,這些年裏奧康似乎越是賣得不好,就越要大手筆投資進行轉型升級。

2020年到2022年,奧康僅僅銷售費用就從8.14億元攀升至11.2億元,但研發投入卻長期佔比不足2%。結果就是,不管是邀請陳偉霆做代言人,還是推出新門店形象,消費者最終都難以感知到產品創新。

隨着消費者喜好變動,奧康也不是沒有嘗試過轉型,讓自己看起來更爲時髦。它曾打出更舒適的男士皮鞋口號,推出定位和定價更高的皮鞋系列,並和寶可夢等年輕人喜愛的IP聯名。但從業績和口碑上看,這些舉措最終並沒有湊效。

奧康也曾模仿過其它同行的做法。

它在2015年和2017年成爲運動品牌斯凱奇和彪馬的中國代理商,希望能複製安踏和FILA的成功,並且藉助運動品牌的聲量來讓主品牌更年輕。但根據2022年財報,斯凱奇在總收入中的佔比不到10%,而彪馬直營和經銷門店數量合計僅有58家。

疊加投資跨境電商蘭亭集勢失利,和賣吊牌業務導致口碑滑坡等其它原因,奧康最終走到今天這一步。或許是意識到過去舉措太多但專注太少帶來的弊端,奧康近期又將讓更多資源專注於皮鞋業務,最新舉措便是推出運動皮鞋。

此舉看上去似乎是在延續過往未能成功的運動鞋代理業務。皮鞋是奧康的根基,它不願意失去,卻又想要更貼合年輕消費者。

不過,奧康雖然在新聞稿中宣稱其是該類鞋履的首創者,使用各類皮革製作運動鞋早已不是新鮮事。許多奢侈品牌正是通過使用昂貴皮革製作運動鞋,來和其它專業運動品牌進行區分。但奧康是否能有憑此吸引新的消費者,依然存疑。

而新品上市必然需要營銷,也會帶來庫存,同時還要和各類經銷商對鋪貨事宜進行協商。這些都是涉及到錢的舉措,奧康的營收壓力也會進一步增大。考慮到如今競爭越發激烈的鞋服市場,能夠留給奧康轉型的機會已經不多。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