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彭揚

5月15日,“北向互換通”正式上線,境外投資者可經由香港與內地基礎設施機構之間在交易等方面互聯互通的機制安排,參與內地銀行間金融衍生品市場。專家表示,這將利於境外投資者更好地管理利率風險,推動中國債券市場投資者結構進一步多元化。

更好滿足風險管理需求

人民銀行介紹,“北向互換通”初期可交易品種爲利率互換產品,報價、交易及結算幣種爲人民幣。在交易額度方面,初期,全部境外投資者通過“北向互換通”開展利率互換交易在軋差後的名義本金淨額每日不超過人民幣200億元,後續可根據市場情況適時調整額度。

債券通公司近日公佈了“北向互換通”第一批報價商名單,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滙豐中國、德意志中國、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20家機構。

人民銀行、香港證監會、香港金管局此前強調,外匯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和場外結算公司應當依法履行“互換通”下的各項職責,組織市場各方有序開展“北向互換通”業務。清算會員應當遵守相關監管規定及業務規則,加強內部控制,防範和控制風險,做好投資者教育和服務,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投資者應當充分了解兩地市場法律法規、業務規則和實踐操作的差異,評估和控制風險,理性開展相關投資。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互換通”的開通是我國穩步推進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體現。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兼資本市場及證券服務部聯席總監張勁秋表示,近年來,中國債券市場的持續開放吸引了衆多境外投資者,外資持有中國債券的規模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是境外投資者對有效對沖利率風險的需求與日俱增。“‘互換通’不僅使國際投資者可通過投資中國債市優化資產配置,也有助於推動中國債市的投資者結構進一步多元化。”他說。

德意志銀行全球新興市場中國區交易總監徐肇廷表示,“互換通”啓航標誌着中國金融衍生品領域開放邁出了重要一步,爲海外客戶投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提供了套期保值的重要手段,有助於更好管理利率風險。

適時研究擴展至“南向互換通”

談及“互換通”發展計劃,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兩地監管當局將結合各方面情況,在風險可控、對等互利的原則下,適時研究擴展至“南向互換通”。

此外,除了“債券通”與“互換通”,徐肇廷提出,境外投資者也由衷地期盼中國市場開放更多產品,比如,境內的回購、期貨、期權等產品;同時,進一步拓寬海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的渠道。 

專家表示,境外機構普遍表達了使用國債期貨進行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的迫切需求。持有債券現貨進行配置並持有國債期貨等衍生品進行利率風險管理是境外機構常用的投資策略。國債期貨以特定品種模式對外開放無須改變我國期貨市場現有的監管框架、基礎制度和系統架構,可以保障對外開放安全、平穩推進,全面滿足境外機構的參與需求,進一步拓展國債期貨市場服務現貨市場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