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市場掀起“價格戰”,在阿里雲宣佈史上最大規模降價後,騰訊雲隨之跟進。

5月16日,澎湃新聞記者獲悉,騰訊雲宣佈對多款核心雲產品降價,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40%,降價政策將在6月1日正式生效。

具體來看,騰訊雲針對部分區域雲服務器實例特惠時長進一步加大折扣力度,價格降幅最高將達40%。在雲網絡方面,騰訊雲對負載均衡CLB的LCU費降價18%,對標準型NAT網關降價15%。數據庫方面,騰訊雲數據庫TDSQL-C severless全新發布資源包付費模式,刊例價對比同規格包年包月產品降幅達25%。

對於此次價格調整,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雲總裁邱躍鵬表示:“在健康可持續戰略下,騰訊雲更加聚焦產品。我們通過技術創新、供應鏈整合等一系列手段,不斷打造核心產品的極致性價比,也將通過價格調整,進一步向用戶釋放技術紅利。”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4月26日,阿里雲曾宣佈史上最大規模降價,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和騰訊一樣均爲大幅降價。阿里雲表示,此次降價,將進一步擴大公共雲的用戶基數和規模,提升雲計算的市場滲透率。

當時,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態稱,大規模降價是希望將技術紅利更多回饋給客戶和夥伴,持續降低用雲成本,擴大雲的市場空間。

在阿里雲史上最大規模降價後,5月15日,2023阿里雲國際夥伴大會上,阿里雲又發佈國際夥伴政策,產品優惠幅度最高至40%。

在“價格戰”的背後,是公有云整體市場規模的增速放緩。據IDC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188.4億美元,其中IaaS+PaaS市場在2022下半年同比增長19.0%,與2021年下半年增速相比下滑幅度達到23.9%,與2022上半年相比下滑11.6%。

即便是市場份額常年穩居國內雲廠商第一位的阿里,在過去幾年的營收增速也不斷降低,從2019財年到2022財年,阿里雲的營收增速經歷了84%、62%、50%、29%(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響後)的一路下滑。

“雲計算在國內已經進入價格競爭階段,由於雲計算技術門檻不高,但有規模門檻,爲了提升設施複用率,只能利用低價來增加市場份額,擠出競爭對手。”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整體市場規模收縮的背景下,“低價”已成爲雲廠商的首要吸引力。

數據顯示,騰訊雲在市場份額中的排名出現下滑趨勢,據IDC報告,去年下半年,在國內市場份額排名前四的雲廠商爲阿里雲、華爲雲、中國電信天翼雲、騰訊雲。其中騰訊雲的市場份額從11.1%減到9.9%,排名第四,去年同期則爲第二名。

這與騰訊雲的整體戰略調整有關。去年11月,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EO湯道生在接受澎湃新聞等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之前因爲追求收入規模,嘗試了一些不適合騰訊做的事,但今年將把資源投入到核心競爭力上,更關注整體的業務健康度。

湯道生表示,騰訊希望從過去項目總包模式,轉爲基於騰訊自研產品爲主導、健康可持續的業務模式。之後,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也會進一步提升自研產品的戰略位置,“雖然不能透露時間,但整個CSIG盈虧平衡、實現盈利肯定是我們的目標,未來幾年一直會向這個方向邁進。”

財報顯示,包含雲服務在內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在2022年第四季度總收入達到472.44億元,佔騰訊總收入33%。從2021年第一季度開始,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收入已經連續七個季度佔騰訊總收入比超30%。去年,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板塊收入全年也實現同比增長,達到1770.64億元,收入創年度新高。

在騰訊內部,對於雲業務也寄予厚望。在財報發佈後的交流會中,騰訊CEO馬化騰曾坦言,戰略升級導致雲業務初期收入偏低,但是在內部調整之後,毛利方面有所提升,“騰訊正大力投入建設人工智能的能力與雲基礎設施,擁抱基礎模型發展趨勢。”

雖然巨頭之間逐漸邁入存量競爭,“內卷”愈加激烈,但業內人士對雲計算賽道仍普遍持看好態度。據中信建投研報顯示,以ChatGPT爲代表的AI應用爆紅,將對算力提出更高要求,算力網絡基礎設施需求有望持續提升,其有望作爲驅動新一輪雲計算及基礎設施景氣週期開啓的重要引爆點;雲計算作爲數字經濟和數字中國的基石,也有望依託政策支撐,迎來行業景氣度的新一輪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