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末,第57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單項賽

將在南非德班舉行

作爲世界最高水平的乒乓球賽事之一

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共設有

男子團體、女子團體、男子單打、

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

混和雙打七個項目

首奪這些項目冠軍的

中國運動員分別是誰?

讓小體一一來爲你介紹

一進入上海體育博物館第三展廳,目光便會被展櫃中七座銀光閃閃的獎盃吸引,這是一套經由國際乒聯官方授權的獎盃複製件。獎盃皆分爲底座和獎盃主體兩部分,獎盃銀光鋥亮,底座上刻有歷屆冠軍姓名。它們都屬於同一個賽事--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簡稱世乒賽,創辦於1926年,是國際乒乓球聯合會主辦的一項最高水平的世界乒乓球大賽,與奧運會、乒乓球世界盃並稱爲"乒乓球運動三大賽事"。這七座獎盃分別對應着世乒賽的七個項目,獎盃本身是流動的,各項冠軍都可以保留其至下一屆比賽開始。男、女單打運動員如果連續獲得三次冠軍,國際乒聯會製作一個小於原獎盃一半的複製品,贈與獲獎者永久保存,以表示對其成績的肯定。

男子單打:

容國團

1959年4月5日 德國多特蒙德

世乒賽男子單打冠軍獎盃--聖•勃萊德杯

1929年第3屆世乒賽,英國運動員弗•佩裏贏得男子單打冠軍,英國當即捐贈了以佩裏所在的俱樂部聖•勃萊德命名的獎盃

1959年第25屆世乒賽男單決賽,22歲的容國團迎戰36歲的匈牙利名將西多,晉級決賽前,容國團先後淘汰了聯邦德國的朗格、南斯拉夫的馬科維奇、瑞典的埃裏克森、日本的星野展彌、匈牙利的別爾切克以及美國的邁爾斯,可謂場場硬仗。決賽面對在此前男團比賽中曾輸過的匈牙利老將西多,爲此,中國代表團在賽前專門召開了一次全員大會,幫助容國團出點子、想辦法。而匈牙利隊則認爲西多穩操勝券,甚至連慶祝的鮮花都放到了擋板後面。首局比賽,兩人爭奪得異常激烈,西多在尾局階段把握戰機,以21:19先聲奪人。異地再戰後,容國團破釜沉舟,不斷加強攻勢,以頻繁的側上旋拉球牽扯西多的防線,成功破壞了其擅長的逼角轉攻戰術,而這一變化也成爲了容國團扭轉戰局的勝負手。最終,他連扳三局,爲中國乒乓球隊第一次捧起了聖·勃萊德杯。

男子團體:

容國團、徐寅生、莊則棟、

李富榮、王傳耀

1961年4月9日 中國北京

世乒賽男子團體冠軍獎盃--斯韋思林杯

由國際乒聯第一任主席蒙塔古的母親斯韋思林夫人捐贈的同名獎盃,在1926年第1屆世乒賽上首次亮相

1961年,世乒賽首次來到中國,坐鎮主場的中國男隊在北京工人體育館現場球迷的助威聲中先後擊敗聯邦德國、厄瓜多爾、民主德國、蒙古、加納、尼泊爾、緬甸、匈牙利隊,第一次闖進男團決賽。決賽,面對當時世界乒壇的頭號霸主日本隊,中國隊的教練組經過反覆斟酌,派出了由莊則棟、徐寅生、容國團組成的決賽陣容。比賽激烈精彩,打滿八盤。中國隊以5比3戰勝日本隊,首次捧起了斯韋思林杯。這場激戰誕生了許多經典:連輸兩盤的容國團在第三次出場前喊出的那句"人生能有幾回搏",成爲了中國體育界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徐寅生在第四盤的賽點時刻連殺星野展彌"十二大板",時隔多年仍然令人津津樂道。這場勝利後,中國男隊逐漸取代日本男隊成爲新的乒壇霸主,而中式直板快攻打法也開始引領世界乒乓球技戰術發展的新潮流。

女子單打

邱鍾惠

1961年4月15日 中國北京

世乒賽女子單打冠軍獎盃--吉·蓋斯特杯

由原匈牙利乒協主席吉·蓋斯特先生捐贈的同名獎盃,於1931年首次亮相

1961年第26屆世乒賽,中國女隊主將邱鍾惠一路過關斬將,在決賽中迎戰匈牙利名將高基安。邱鍾惠使用直板快攻打法,高基安使用橫板削球打法,這場女單決賽不僅是直橫較量、攻削對壘,更是彼時亞歐兩種不同風格的直接碰撞。在此之前,邱鍾惠在國際賽場與高基安的5次交手中只贏過1次。比賽前四局雙方打了個平手,戰至決勝局,高基安一開始就變穩爲兇,反攻次數明顯增加,打到尾局曾一度以18:14領先。但邱鍾惠沒有畏手畏腳,繼續執行強攻戰術,在連續打出幾板漂亮的大角度扣殺後,她不僅追平了比分,還反以20:19率先拿到賽點並最終把握住了戰機,最終3-2戰勝對手,爲中國隊贏得了第一個女單世界冠軍。

男子雙打:

張燮林/王志良

1963年4月14日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

世乒賽男子雙打冠軍獎盃--伊朗杯

由前伊朗國王捐贈的以伊朗國名命名的獎盃,具有典型的中東銀器雕刻特點,於1947年首次亮相

1963年第27屆世乒賽上,同爲削球打法的張燮林和王志良賽前僅僅配對僅半年時間,但兩人配合默契,第二輪便"爆冷"擊敗奪冠最大熱門日本組合荻村伊智朗/木村興治。在接下來對陣蘇聯和瑞典等國的選手中更是一局未丟,一路高奏凱歌,最終在決賽中戰勝隊友莊則棟/徐寅生,榮登男子雙打最高領獎臺,成爲中國在世乒賽上第一對雙打冠軍,也是到目前爲止,中國隊唯一的一組削球男子雙打世界冠軍。

女子團體:

林慧卿、鄭敏之、

梁麗珍、李赫男

1965年4月19日 南斯拉夫盧布爾雅那

世乒賽女子團體冠軍獎盃--考比倫杯

由原法國乒協主席馬賽爾·考比倫先生捐贈的同名獎盃,於1934年首次亮相

1965年第28屆世乒賽,以年輕陣容出戰的中國女隊再度向考比倫杯發起衝擊。在對陣日本隊的決賽前,梁麗珍、李赫男這兩位直板快攻手一直是當仁不讓的主力。決賽前的準備會上,女隊主教練容國團在秩序冊上畫了一條龍,梁麗珍和李赫男的名字寫在龍身上,而龍的眼睛上,分別點着"林、鄭"兩個字--中國隊派出削球打法的林慧卿、鄭敏之出戰女團決賽。容國團畫龍點睛,點出兩名削球奇兵,更點出了中國女團第一座世乒賽冠軍獎盃。3-0,中國隊以絕對優勢擊敗了雄踞乒壇冠軍寶座長達八年之久的日本隊,爲中國乒乓球書寫下了又一個歷史性時刻。

女子雙打:

林慧卿/鄭敏之

1965年4月25日 南斯拉夫盧布爾雅那

世乒賽女子雙打冠軍獎盃--波普杯

由原國際乒聯名譽祕書偉·傑·波普捐贈的同名獎盃,於1948年首次亮相

1965年第28屆世乒賽上,中國乒乓球女隊首奪考比倫杯後的第六天,林慧卿/鄭敏之這對削球奇兵再接再厲,技壓羣芳,決賽中3-2戰勝日本組合關正子/山中教子,首次爲中國隊捧回波普杯。

混合雙打:

張燮林/林慧卿

1971年4月5日 日本名古屋

世乒賽混合雙打冠軍獎盃--茲·赫杜塞克杯

由前捷克斯洛伐克乒乓協會祕書茲·赫杜塞克捐贈的同名獎盃,於1948年首次亮相

1971年第31屆世乒賽混合雙打比賽,張燮林與林慧卿通力合作,一路過關斬將。決賽中,面對由斯蒂潘契奇(南斯拉夫)和亞歷山德魯(羅馬尼亞)組成的跨國組合,雙方勢均力敵,最終張燮林和林慧卿3-1戰勝了對手,爲中國隊首次獲得混雙冠軍。奪冠時的張燮林已經31歲了,林慧卿30歲,爲歷屆世乒賽混雙冠軍組合中年齡最長。他倆的奪冠,使世乒賽七座獎盃都鐫刻上了中國人的名字。

世乒賽的每座獎盃上

都刻有獲獎者的姓名、國名及獲獎時間

隨着時間的增長,獎盃的底座也會越來越高

久遠的故事伴隨着歷史的迴響

就這樣穿越時光,走到了後輩面前

下期,小體將接着爲你講述

上海體育博物館裏的世乒記憶

來源:上海體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