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不少地方的文旅局長都格外忙。

除了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還要從幕後走到臺前。在皚皚雪原、大漠古城、青山碧溪,扮白衣飄飄的俠客、風流倜儻的書生、科幻故事的主角……不斷地穿越場景,真叫不亦忙乎。

如果說此前一些地方靠文旅局長出鏡成爲“網紅”後帶動了當地的產業發展,嚐到了創意的甜頭,享受到了流量的紅利,那麼,到了今天,還有這麼多地方盲目跟風,製造文旅局長“網紅”,把文旅資源推廣異化爲推介文旅局長,並作爲考覈任務硬做,挖空心思通過比賽、投票、排名等種種方式折騰,實際成效卻不大,就難免惹得廣大網友反感。

(一)

製造“網紅”,需要潛質。

作爲文旅局長,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當“網紅”。這一點,需要足夠的理智和清醒。

出鏡不同於開會發言,對外形條件、表達能力有一定要求。有的文旅局長適合,但多數人顯得“勉爲其難”,爲了跟上形勢、完成任務,也只能 “趕鴨子上架”。爲此,從配音到着裝,只能狠狠地包裝,直到“跟換了一個人似的”才罷休。如此之“卷”,對許多文旅局長來說,也是深受其害。

“千筆樓”記者瞭解到,更有甚者,爲了趕上這波製造“網紅”文旅局長的風潮,個別地方在給文旅局長定崗時,竟然優先考慮外貌條件,而不是專業知識、行業理解、政策理論水平等等,這就未免走偏、變味兒了。

(二)

文旅局長重視當地旅遊推介,本身是好事,但需拎清主次。

遺憾的是,不少地方推出文旅局長“網紅”的宣傳只注重表象,把宣介重點放在了文旅局長本身,過於重視誇張的表現方式,並無多少實質內容,最終導致拍出的大片小片“千片一面”。

有網民就反映,當時在網上看到某“網紅”局長把一個小鎮吹得神乎其神,於是慕名前往。可到了實地之後,感受卻完全是兩碼事。

短視頻的前期拍攝、後期製作,都需聘請專業公司來完成,都需要費用支出。對一些剛剛摘掉貧困縣帽子、仍不發達的地方來說,這樣的花銷是否值得?

從實際效果來看,很多盲目跟風的地方,付出與回報並不成正比。很多文旅局長當上“網紅”,並沒有換來流量和紅利,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後,局長的身份也很難再當賣點。而“網紅”文旅局長們的宣介和表演,也就淪爲了自娛自樂。

(三)

旅遊是一個綜合性業態,與歷史、文化、景緻、交通、住宿、飲食、價格等多種因素息息相關。

要吸引遊客前來,甚至流連忘返,靠的是特色、服務和性價比。如果以短時間內的“網紅”效應吸引遊客,旅遊項目和服務卻跟不上,不僅換不來回頭客,還會對地方旅遊業造成傷害。因此,搞文旅宣傳,只有真正把當地的文化和歷史嚼爛了、消化好了,轉化成深刻的情節、動人的形象,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激盪人心。

文旅產業是促消費、擴內需的重要抓手,也是拉動經濟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地方着急發展文旅產業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在於跟風炒作,而是要着眼長遠,練好內功。

近期,旅遊業儘管出現了強勁復甦勢頭,但實際上,行業發展仍有很多困難,旅遊高質量發展的路還很漫長。比如,不少閒置低效的旅遊項目亟待盤活,不少行業壁壘需要打破,不少傳統項目等待帶動,不少新興項目着急落地……爲解決這些問題,人們呼喚出臺有力的扶持政策,爲旅遊者送去安心,爲從業者送去真心,爲行業發展送去信心。一些地方要做的,恰恰是這些正事,這可比推“網紅”文旅局長要迫切得多、重要得多。

(來源: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