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張欣  北京報道

“從國內經濟形勢來看,短期我國經濟復甦面臨一些挑戰……但是我國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發展的趨勢沒有改變。”5月2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研究中心主任丁志傑在“2023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中如上表述。

對於我國經濟復甦所面臨的內外挑戰,丁志傑認爲,當前經濟運行的外部環境面臨着高度不確定性:一是發達國家再次面臨着物價穩定和金融穩定的兩難選擇;二是美歐中心國家和外圍發展中國家不平衡的問題更加突出。

丁志傑表示,從國內經濟形勢來看,短期內我國經濟復甦面臨一些挑戰。4月2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的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難挑戰。”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發展的趨勢沒有改變。

長期來看,丁志傑認爲有三大因素支撐我國經濟向好發展。

首先,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經濟體系具備很強的韌性,過去五年,我國經濟在高基數基礎上實現了中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2022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27萬美元,連續兩年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同時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2022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近30%,穩居世界第一;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0.6%和7.9%;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0%,同比增長2.3%。

其次,我國貨幣政策和宏觀調控具備較強的自主性,貨幣政策“以我爲主”,主要根據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和物價調節。通貨膨脹水平長期穩定,使得我國的貨幣政策在歐美國家加息的浪潮中保持自主性。

最後,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2017年—2021年,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年化波動率均值爲3.83%,接近實施浮動匯率制度主要貨幣的平均波動水平。(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能夠及時有效釋放升貶值壓力,有利穩定市場預期。國際收支方面也保持平衡狀態,2012年以來,我國經常賬戶順差佔GDP比重保持在2%左右的合理區間。

此外,丁志傑還代表課題組正式發佈了《2023中國金融政策報告》。該報告由五道口金融學院與中國社科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組織編寫,今年的報告以“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金融之路”爲主題,包含四方面內容:一、金融業始終要把爲實體經濟服務作爲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在滿足市場有效金融需求的同時,着力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三、以高水平制度型金融開放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穩外貿、穩外資、穩外匯,並最終穩經濟;四、強化底線思維,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維護國家政治經濟安全。

(作者:張欣 編輯:周鵬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