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飯的講究

    作者:彭夢寧

  現在很多人愛看熊貓視頻,我平素最羨慕這“國寶”了,不僅長得討喜,喫起竹子來也那麼悠閒自在。換作是我,在衆目睽睽之下進餐,還真有些難爲情呢。記得第一次去老丈人家,被七大姑八大姨圍了個水泄不通,喫飯的時候大氣都不敢出,好在喫相尚不難看,觥籌交錯之間,盡顯儒雅風範,得到了親友團的一致好評。

  這不是自吹,在喫飯的問題上,我從小就經歷過嚴格的禮儀訓練。

  我的首席教練是爺爺。大概五六歲的時候,我經常是正喫得起勁,爺爺忽然一筷子虛晃過來提醒我,原來是我筷子拿得彆扭。我立馬苦練拿筷子的本領,而且經得起抽查。爺爺滿意之餘,不忘開個“小竈”,傳授些傳統禮儀,比如筷子上不能帶着飯粒去夾菜,因爲那樣不衛生;筷子不能插在碗中央,因爲那是祭奠先人時的禮數;不能用筷子指着別人講話,因爲那樣不禮貌,而且很容易傷人傷己。

  端碗也有講究,我家的規矩是碗必須端着喫,不能把頭埋向碗裏,也不能發出哼哼之聲,更不能像李天王一樣託着個碗。有時我覺得不能隨心所欲,就盛一大碗飯,再夾幾筷子菜,走到廚房後門,在門檻上坐下來。一口飯,一口菜,一縷清風,一份從容,倔強的少年就是如此清新脫俗。

  我偶爾也會與父親搶地盤,他的喫飯“領地”是大門的門檻,他蹲在上面喫。這功夫自然十分了得,起初我以爲他練過梅花樁,後來母親介紹說,父親年輕的時候就喜歡蹲在板凳上喫飯,這真是個奇怪的習慣,我只能解釋成他是個特講究的人,不願把褲子坐髒了。

  以前家家戶戶喫飯坐的都是長板凳,如果兩個人隔得遠,板凳就成了蹺蹺板,倘若一人突然起身,另一人多半會狼狽倒地,碗裏的飯菜潑到地上。年少時,我就喫過這樣的虧,也讓別人上過這樣的當。要想讓肚子喫飽,最好還是找把結實的椅子坐好。坐在長板凳上喫飯還有個大講究,就是必須管好我無處安放的腳,從禮儀的角度講,腳肯定是不能亂伸亂踩的。除了坐在門檻上喫飯,我還喜歡端個碗到處跑。碗裏有大魚大肉,就去跟小夥伴們圍坐在一起,好好顯擺一番。碗裏是蘿蔔青菜,就去跟嬸嬸阿姨們圍坐在一起,假裝一臉誠懇地聽她們聊些閒話,半推半就間碗裏能多了幾塊她們給的肉片。

  所謂催工不催食,過去一頓飯喫下來,不知要花多長時間,也不知會掉幾個碗。因爲我喫着喫着,碗就地一放,便快樂地玩耍去了。有段時間,家裏的碗越來越少,母親專門去左鄰右舍的櫥櫃裏翻找,找了一摞回來。我家的碗是藍色花邊碗,一眼就能認出來。從尋碗這個細節可知,當年鄰里關係多麼融洽,如今樓上樓下住的是誰,我都懶得去打聽,碰見了也懶得打招呼,也因此生活裏少了些煙火氣。

  喫飯喜歡自在,所以,我很不喜歡參加應酬,喫個飯生怕坐錯了位置,生怕說錯了話,一頓飯下來,是站了又坐,坐了又站,折騰別人也折騰自己。還是在自己家裏喫飯自在,每次燒一大盆油燜大蝦,老婆都是旁若無人地享用着,喫完還不忘把油膩膩的手指吮吸一下,沒有絲毫繁文縟節,我這個廚子見了都默默伸出大拇指。這般喫法,不像與一些小年輕聚餐,一大桌子菜一大桌子人,居然常常默不吭聲,自顧自地玩着手機,不專心喫飯,真的是既辜負了美食,又辜負了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