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平臺化債風潮已起,化債資金從哪兒來成爲核心問題。

近日,一則網絡信息稱,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滇池投資”)兌付到期債券“22滇池投資SCP003”動用了當地社保基金和公積金。

界面新聞記者向滇池投資有關負責人覈實,該負責人否定了這一說法。但對於具體款項來源,該人士表示不便透露。

公開信息顯示,“22滇池投資SCP003”發行於2022年9月22日,發行規模10億元,票面利率6.5%,到期日爲2023年5月21日,因當日爲非工作日,到期兌付日順延至5月22日。

Wind數據顯示,除剛兌付完畢的“22滇池投資SCP003”,目前滇池投資存續債券5只,合計規模41.2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3只,合計規模25億元。

這5只債券分別發行於2017年、2020年和2021年,其中3只爲定向工具,兩隻爲一般企業債和一般中期票據。按Wind統計,滇池投資主體債券平均票面利率爲5.97%,主體債券融資成本爲12.55%。

這次驚險兌付後,接下來的25億又如何兌付呢?實際上除了滇池投資,城投研究領域內所說的“弱資質”地區大多數融資平臺都面臨類似的問題。

融資平臺化債風潮已起。從2018年起,不斷有融資平臺因資金緊張、債務逾期、債務展期而“出圈”。2018年國務院發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風險的意見》提到,地方政府要化解存量隱性債務,不新增新的隱性債務。

業內人士認爲,上述文件其實是在打破地方政府爲融資平臺債務兜底的預期。2018年以後,融資平臺在非標領域的逾期和違約成爲公開事實。“城投信仰”成爲市場熱議的話題,而力保公開市場不違約,就成了“城投信仰”的最後一道防線。

到了2022年,中央決策層密集釋放化債信號。2023年1月9日,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誰家的孩子誰抱走”。劉昆還稱,打破政府兜底預期,分類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推動形成政府和企業界限清晰。

截至目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究竟規模幾何?目前尚未有確切的答案,但城投顯性債務存量是明確的。據Wind、穆迪統計,截至2023年3月底,全國各省份加總城投債務餘額在13萬億-14萬億,佔同期全國非金融機構企業債的債券餘額的45%左右。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這些債務存量可能需要地方平臺在未來5-10年逐步去消化。

在此之下,對於融資平臺是否會守住公開市場不違約,市場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記者採訪瞭解到,一些市場人士認爲,城投平臺公開違約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另一些專業人士仍抱有積極看法,認爲無論如何都會有辦法保住公開市場。

那麼如何保住公開市場呢?化債資金從哪裏來?

穆迪企業融資部副總裁、高級分析師楊柳,長期從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評級工作。在5月23日召開的《中誠信國際-穆迪2023年中信用風險展望研討會》上,楊柳指出,地方政府的經濟財政實力、協調能力在化債中起關鍵作用。

目前平臺已累積的化債方案包括財政資金撥款、政府債券置換、政府協調金融機構進行債務展期、平臺處置經營性資產、政府主導地方設立救助基金、以及提前贖回債券,降低財務負擔。

而平臺化債也呈現出結構性分化。其中,2022年北京、廣東宣佈完成隱性債務清零。而一個明確的事實是,部分實力偏弱省份的城投平臺較難從市場上獲得新增融資。

楊柳指出,就目前來說,地方正在響應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標,正在積極採取措施化解城投公司債務,控制風險。但化債措施對城投公司的積極影響作用存在地區差異化,化債的成效取決於地方政府的資源稟賦和投資者對區域的信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