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全天震盪調整,滬指跌超1%失守年線,逼近3200點。

盤面上,機器人、智能製造概念股逆勢活躍,滕亞精工、百勝智能、華昌達、賽摩智能等超10股漲停。半導體板塊震盪反彈,光刻膠、存儲芯片方向領漲,朗科科技、睿能科技、格林達等漲停。CPO概念股一度衝高,光庫科技20CM漲停,聯特科技漲超10%。此外,高位股繼續強勢,日播時尚9連板,杭州熱電9天8板。板塊方面,光刻膠、CPO、存儲芯片、工業母機等板塊漲幅居前。

下跌方面,大金融、中字頭個股持續調整,中水漁業跌停,中國人壽、中國人保跌超4%。新冠藥、房地產、銀行、中藥等板塊跌幅居前。總體上個股跌多漲少,兩市超2800只個股下跌。

截至收盤,滬指跌1.28%,深成指跌0.84%,創業板指跌0.36%。滬深兩市今日成交額8027億,較上個交易日放量369億。北向資金全天淨賣出44.82億元,其中滬股通淨賣出13.79億元,深股通淨賣出31.04億元。

01

中特估行情遭“狙擊”

今日,A股市場分化加劇,一方面,半導體方向受益於國產替代預期迎來大漲;另一方面,銀行、保險等大金融板塊集體殺跌,帶動滬指下行,滬指重要支撐位3220開盤便被擊穿,最終收跌1.28%,報3204.75點。行情慘淡,熱搜榜單上演“連續劇”,A股再度提名。

近期,滬指震盪下行,自5月9日突破3400點後,到今天跌幅已超過5%,其中關鍵一點就在於“中特估”行情遭到“狙擊”。近11個交易日,中特估概念指數已跌超8%,近三日跌幅居前的也多是“中特估”相關行業。

中國資本市場是缺乏長期主義的,一些機構投資者甚至包括個別大型機構投資者,缺乏對核心資產、優質資產、有競爭力資產價值的認知,對於“中特估”本身也存在誤解。針對這種情形,近期,經濟日報、證券日報等紛紛刊文,指明“中特估”的內在邏輯。

經濟日報指出,探索建立中國特色估值體系,不能簡單地理解爲直接拔高國企估值水平,引導資金推動股價短期、快速上漲。抓住“中特估”機遇,歸根結底要靠國企練好內功。

一方面,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公司治理,持續改善基本面和經營效益,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充分運用資本市場工具,推動專業化、產業化戰略性重組整合,優化佈局,提質增效。同時,進一步強化公衆公司意識,主動加強投資者關係管理,讓市場更好認識企業內在價值。機構投資者也應更有作爲。

證券日報指出,當前市場對“中特估”存在三個誤解。

第一種誤解,功利化,認爲“中特估”就是把大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估值拉起來。事實上,“中特估”不是專指“中字頭”公司估值,而是涵蓋所有上市公司,既包括國有控股公司,也包括民營資本控股公司等。其股價都要服從於基本面價值;而基本面價值的核心是行業競爭力和利潤成長性。

第二種誤解,根本性錯誤,認爲“中特估”缺乏理論基礎和市場基礎。事實上,由於各國制度與發展階段不同,影響股市估值的主要因素、估值路徑、估值結果也必然有所不同。“中特估”是在認同並遵循一般股市規律的基礎上,對中國股市各要素進行結構性、綜合性、實踐性評估的一種機制。

第三種誤解,低估了中國開放發展的決心和信念,認爲“中特估”只強調中國市場和中國企業的獨有優勢,不考慮或者少考慮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定位,很可能與全球估值體系相悖。事實上,“中特估”是將內外因素、內外市場、內外資源統籌起來,科學合理地評估中國市場、中國公司的投資價值,本質是支撐價值投資、理性投資、長期投資的科學估值體系。

往後看,“中特估”行情依舊有望持續演繹。國盛策略給出了繼續看好“中特估”估值修復的三點理由:①估值普遍仍低:不及歷史中樞+普遍相對低估;②基本面改善可期:業績考覈驅動+主動市值管理;③戰略導向孕育溢價:統籌安全與發展。

02

庫存週期“斷送”A股牛市?

近期,A股市場走勢低迷,除了海內外消息利空影響和資金對兩大主線的“狙擊”以外,另一因素在於本輪庫存週期尚未見底。中信證券指出,近期股市和商品價格走低,可能是因爲產成品價格持續下降和企業仍在去庫存。

事實上,庫存週期對於權益市場存在顯著影響。

庫存週期一共分爲四個階段:主動去庫存、被動去庫存、主動補庫存、被動補庫存。一般而言,在主動補庫存和被動去庫存階段,對應經濟繁榮和上行,不論是金融還是實體行業,在相應階段大體均呈上行趨勢;在被動補庫存和主動去庫存階段,對應經濟衰退與蕭條,金融和實體行業在相應階段大體均呈下行趨勢。

從庫存週期對股市的指示意義上來看,被動補庫和被動去庫階段,庫存週期與股市表現的相關性較弱;主動補庫階段,股市上行趨勢明顯;主動去庫階段,股市下跌趨勢明顯。從行業來看,大致可以分爲三類:

1)煤炭、化工、有色等週期行業,庫存週期對其股價的超額收益有一定的指示性意義;2)電子、機械、輕工製造等行業,庫存週期對其股價的絕對收益有一定的指示性意義;3)食品飲料、醫藥、汽車製造等消費行業,與庫存週期相關性較弱。

從近期經濟數來看,生產強勢反彈、供需環境改善,似乎庫存週期在從主動去庫存向被動去庫存切換。但庫存週期行至此處,後續並不必然走向“主動補庫存”。因而,市場多空博弈、板塊輪動加劇,也正是這一時期資產表現的應有特徵。

往後看,本輪庫存週期何時見底?

中國2000年以來庫存週期的經驗規律表明,平均每輪庫存週期的去庫存階段會持續大約17個月。本輪庫存週期的去庫存階段自2022年4月開啓,因此,中信證券判斷,按照平均去庫存階段爲17個月的經驗規律推算,本輪庫存週期將大約於2023年3季度末見底。

事實上,在主動去庫存的後半段,往往是絕望中孕育着希望的時刻,工業企業盈利底基本都出現在主動去庫存期間,星石投資喻宗亮認爲,主動去庫存後半段往往是較好的佈局期。

03

“三股力量”匯聚市場

近期,A股市場存量博弈態勢凸顯。一方面,滬深兩市成交額本週以來持續處於8000億元以下,爲近兩個月來的最低水平;另一方面,盤面風格輪動加劇,人工智能、“中字頭”等前期熱點板塊持續回落,而半導體等相對低位品種走勢較強。

展望後市,存量資金博弈背景下,A股又將如何變化?

短期而言,基於美聯儲加息預期再起,美債收益率有所反彈,判斷人民幣匯率仍有壓力,或掣肘外資流入,導致市場出現較爲明顯的調整。考慮到目前市場主線淡化、輪動加快、賺錢效應減弱及成交量萎縮,預計短期A股或將面臨階段性調整壓力,直到基本面復甦程度有實質性提升。

華西證券表示,在存量博弈格局下,A股的風格輪動或仍延續,在市場震盪磨底階段,建議投資者把握低吸機會,等待市場向上突破。

具體策略上,民生證券較爲樂觀,指出當下有三股力量正在匯聚,短週期股價低位或產業週期低位的領域將吸引反轉型投資者的佈局:

第一,紅利+“滯脹”策略,產業資本站在股東的友好面,資源類企業(煤炭、油),交通運輸(港口、公路、油運、幹散),銀行(四大行),重資產國企(電力、建築)有色(銅、金)這是最具有長期趨勢的領域;

二,經濟中的韌性部分,體現在消費裏的中低端領域,休閒食品、非乳飲料、小家電、電動兩輪車以及服裝家紡、商業零售的商業模式更爲貼近這一邏輯;

第三,相信“別人相信”的力量,A股之中結構性處於短週期股價低位或產業週期低位的領域將吸引反轉型投資者的佈局:電新(光伏組件、鋰電),電子(封測、設計)、醫藥(中藥、創新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