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馮櫻子 北京報道

“投資者熱情高”“多款產品銷售火爆 ”,這是養老理財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多名銀行客戶經理的感受。

5月26日,《華夏時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從客戶經理方面獲悉,相關產品運營一年多,客戶認可度較高,產品淨值經過一段時間的波動,目前多數產品年化收益率在3%-4%,一些養老理財產品已經開始落實分紅制度。

一名購買了工銀理財養老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持有一年多,年化收益近4%,雖然還沒有達到預期收益,但已經跑贏定期存款利率。

“後悔買少了,特別符合閒錢求穩的需求,算是一種強制儲蓄。”上述投資者這麼告訴記者。

養老理財開始分紅了

養老理財產品開展試點以來,已市場運行一年多,產品淨值表現平穩,自去年以來產品分紅回報也陸續到賬。

5月中旬,交銀理財發佈消息顯示:“近期交銀理財首發的3支養老產品,在平穩運作半年多後,首度分紅!”

上述3支產品分別爲交銀理財穩享添福5年封閉式1號理財產品、2號理財產品、3號理財產品,3支產品分紅方式均爲現金分紅,每份分紅金額均爲0.005元。

“‘理財+分紅’模式滿足定期提取養老金的客羣需求,真正給投資者的養老生活‘加餐’。”交銀理財方面表示。

對於養老產品,交銀理財方面透露,團隊利用養老理財期限較長的優勢進行大資產配置,穩中有進配置權益資產,把握中長週期權益資產波動機會,同時也嚴控風險,構建了“投資經理+專業委員會”機制,加強產品投資運作管理。

《華夏時報》記者從理財公司方面瞭解到,爲了平衡養老理財的收益和穩健性,各家都在產品設計、管理、銷售、投資等多方面進行了多方面考慮和有效探索,引入平滑基金機制正是其中之一。

而正是得益於這種機制,在去年市場波動較大的背景下,養老理財產品計提平滑基金,淨值波動較小。

以光大理財兩款產品爲例,“頤享陽光養老理財產品橙2026第1期”和“頤享陽光養老理財產品橙2027第2期”分別於去年9月23日支取平滑基金795萬元和114萬元,回補至理財產品。

在保障產品平穩運行一年後,多款產品自去年開始陸續落實分紅機制。上述兩款光大理財產品已在2022年開始分紅,每單位份額分紅金額分別爲0.0051元、0.0025元。

光大理財方面曾提到:“根據產品合同約定以及實際投資運作情況,逐步實現季度、半年分紅。已有多隻養老理財產品落實了分紅機制。”

同時,招銀理財的兩款產品也在2022年7月―9月進行分紅。其中,“招睿頤養睿遠穩健五年封閉1號養老理財”於2022年7月和9月進行兩次分紅,每單位份額分別分紅0.005099元和0.005元。

但記者也注意到,各家產品分紅條件各不相同,在頻率上也存在按照月度、季度、年度分紅等存在差異。

其中,封閉式養老理財產品中,農銀理財、建信理財和招銀理財分紅條款設置爲滿1年且淨值大於1後,分別按年/半年/月進行分紅;工銀理財、中銀理財要求滿2年且產品單位淨值大於1後,分別按年/月分紅。

在開放式養老理財產品中,中郵理財、交銀理財和光大理財、招銀理財分紅條款設置爲淨值大於1,每年有若干次分紅。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月末,具有“穩健、長期、普惠”特徵的養老理財產品存續51只,47萬投資者累計購買金額1004億元。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杜陽曾提到,在銀行個人養老業務中,養老理財產品發展較爲成熟,未來仍是理財公司佈局個人養老金的重點發力產品。

理財收益率回暖

去年,受債券市場、二級市場波動的影響,部分銀行理財跌破淨值,雖然設置了平滑基金機制,但銀行養老理財同樣面臨壓力。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資金主要配置的債券資產回暖,助推理財收益率提升。數據顯示,中證全債(淨價)指數一季度上漲0.15%,二季度以來截至5月19日上漲0.8%。

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表示:“從市場情況來看,今年初以來債市走出一波牛市行情,也直接影響部分理財產品的淨值表現,因此理財產品的淨值表現近期也比較好。”

以交銀理財養老系列理財產品爲例,截至2023年3月末,該系列產品成立以來平均年化收益率達3.73%。

而近期,理財收益仍在持續回暖。截至5月26日,《華夏時報》記者從手機APP上看到,交銀理財此次分紅的三款產品年化利率已超4%,其中“2號養老理財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達4.33%。

專家預計債市有望繼續“走牛”,就今年全年而言,債市和理財或將爲投資者帶來較好收益。

在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看來,利率下行,但市場融資需求尚待修復,“資產荒”環境持續。在這種情況下預計投資者將繼續加大對債券的配置,帶動債市走牛,相應的銀行理財收益率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在《華夏時報》記者走訪過程中,多名投資者對養老理財目前的業績表示滿意,雖然產品並未達到基準利率,但不僅能收到分紅,大多數產品年化收益在3%-4%,高於存款收益。

一名投資者購買了一國有大行養老理財產品,他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道:“當時覺得5年時間太長,現在利率下行覺得這款產品很合適,所以後悔當時買少了。”

一名國有大行北京某支行客戶經理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利率下行的環境中,養老理財產品也在調整基準利率。“第一期發過業績比較基準7%-8%的產品,第二期5%左右,近期還沒有新產品發行。”

他提醒投資者,雖然產品名字裏有“養老”兩個字,但同樣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投資者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

下一步,理財公司在保證更安全、更穩健的情況下,如何讓產品實現多樣化、差異化成爲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此前,蘇銀理財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高增銀表示,從現階段看,市場上養老理財產品多樣性還需進一步提升。

“試點階段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具有一定的同質性,產品投資策略、期限等較爲相似,投資者的選擇空間相對有限。未來,不同機構應在產品差異化方面多下功夫,以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需求。”高增銀說道。(華夏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