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雲南頻道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勐烈鎮,剛建成不久的牛洛河茶廠招人管理茶園。三十多歲的哈尼族漢子陶興才家地少人多,聽說這個地處中(國)老(撾)邊境茶廠招人,便攜家帶口從老家寶藏鎮來到六十多公里外的牛洛河茶廠。

勐烈鎮興盛園安置房項目二期三期抽籤現場。江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自家管理的茶園旁蓋了簡易房後,陶興才一家就投入到茶園管理中。管茶、採茶……此後的日子漫長而瑣碎,一家人喫住都擠在簡易房裏,生活雖有不便,但時間長了倒也習慣了。

內心深處,陶興纔想建新房,讓老婆孩子搬進新家,少跟着自己受苦。可一方面缺資金,一方面戶口不在本地,申請不了宅基地。盤算來盤算去,熬到三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自己的腰背也因爲長時間勞作都直不起來了,卻還是沒能住上新房。

類似陶興才這樣的外來茶農在勐烈鎮還有很多,“得有數千人”,勐烈鎮邊城社區黨總支書記羅宗偉說,這些外來茶農在爲當地茶產業發展默默奉獻的同時,卻因爲現實條件,連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都沒有。

“要是能住上新房該多好!”陶興才常這樣期待。

外來茶農的“急難愁盼”就是當地政府的努力方向。藉助政策東風,江城縣黨委政府整合資金,這兩年探索“易地搬遷+駐邊守疆”模式,在牛洛河茶廠附近出資建設勐烈鎮興盛園安置房項目,一方面解決外來茶農的住房問題,一方面通過抵邊安置,實現外來茶農“守邊、固邊、強邊、穩邊”的目的。

勐烈鎮興盛園安置一角。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項目分三期進行,一期項目於2021年3月開工,建設住房52套;二期項目於2021年12月開工,建設住房190套;三期項目於去年3月開工,建設住房310套。“全部加起來,能解決552戶2000多外來茶農的住房問題。”羅宗偉說。

去年4月,項目一期通過竣工驗收,陶興纔等52戶外來茶農搬入新居。新居有60平米、80平米、90平米三種不同戶型,三個孩子分別成家後,陶興才家只剩下他和老伴兩人。根據享受的政策,老兩口搬入60平米的新居。

新居在一樓,兩室一廳一廚一衛。走進室內,窗明几淨。陶興才伸手整理了一下凳子的坐墊,才招呼來訪者坐下。“以前的老房子是土地,進屋都沒地落腳,現在你們看,多好!”他笑着說,連眼角的皺紋都帶着笑意。

外來茶農羅寶珍住的也是60平米的新居。去年4月,根據政策,她家原本低矮的老房子被拆除並恢復成耕地,她和家人搬進夢寐以求的新居。

“你看,煮飯的竈臺、洗澡室都裝好了,我們只買了些桌椅板凳、牀就直接入住了。”看着乾淨敞亮的房子,羅寶珍直樂:“簡直不敢相信這是自己的家。”

夏在前夫妻。江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看到別人搬新家,夏在前夫妻也是滿心期待。12年前,夏在前一家從昭通輾轉來到了牛洛河茶廠,夫妻倆依靠自家管護的8畝茶葉和打零工撫養兩個孩子讀書,住房條件一直不是很好。根據政策,夏在前一家四口可以分到80平米的住房。想着再過不久就能入住新居,夫妻倆笑得燦爛。

“是啊,肯定會比之前好太多。”羅宗偉剛接過夏在前等人的話茬,就又和記者說:“茶農們‘掃地進門’,只用買些傢俱就能入住,每月只用交些水電費,房子除了不能買賣,想住到啥時候就住到啥時候。”

項目二期三期將很快交付使用。今年3月,興盛園安置房項目二期三期安置房抽籤儀式舉行。“我抽到了一套在學校旁邊的安置房,以後小孩上學也不用操心了,不用再找人接送了,我也可以安安心心幹活了。”外來茶農宋清香說。

“大夥住慣了老房子,剛住進樓房肯定會不適應。怎麼讓大夥住得安心、住得放心,必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羅宗偉操心地說:“我們打算等項目全部建成後,對整個片區實行網格化管理,成立樓棟黨支部,推選羣衆基礎好、有責任心、熱心爲民的黨員或羣衆爲樓棟長,同時搭建社區黨羣服務平臺,提升治理廣度和深度,讓外來茶農實現‘安居夢’。”

不僅如此,“我們還將立足邊境村的區位特點,推動集中安置與鄉村發展融合共建,打造‘茶產業+跨境旅遊+邊民互市’爲一體的體驗式農村經濟圈,爲鄉村振興助力,推動邊境繁榮穩定。”羅宗偉接着說。

已經65歲的陶興才認真聽着羅宗偉的講述,有些話他聽得雲裏霧裏,便不時插嘴細問。好不容易聽明白後嘴裏直說好。這兩年,隨着年歲增大,他把茶園交給大兒子管護,自己則陪陪孫子,出門溜達溜達。“每月有1600多塊錢的退休工資,足夠我們老兩口花銷。”對現在的日子,他很知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