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28日,北京。

這天一大早,毛澤東便向身邊的工作人員打招呼,要去前門火車站,專門迎接一位重要客人的到來。

除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董必武、林伯渠等中共中央領導人,還有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李濟深、何香凝等人,以及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也都早早來到前門火車站。

下午4時15分左右,一輛由上海開來的專列,緩緩駛入車站。

車剛停穩,毛澤東便第一個快步走上前去,親自迎接這位重要客人。

這位重要的客人是誰?

她就是孫中山的夫人:

宋慶齡先生。

毛澤東早在當年的6月19日,便發出了邀請函,言辭懇切。

慶齡先生:

重慶違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誠,與日俱積。

茲者全國革命勝利在即,建設大計,亟待商籌,特派鄧穎超同志趨前致候,專誠歡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駕蒞平,以便就近請教,至祈勿卻爲盼!

專此。敬頌大安!


圖片

爲何她會受到如此隆重的歡迎?

爲何毛主席要親自寫信,專門到火車站等候迎接?

有人覺得,這或許是因爲,她是孫中山先生的妻子。

所以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我覺得,這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在於她爲中國革命做出的巨大貢獻。

圖片

做出過什麼巨大貢獻?

和很多朋友一樣,我對宋慶齡先生,久聞其名,但過往歷史貢獻,不甚瞭解。

但,當我真正細緻瞭解過後,才發現,在中國革命的滾滾洪流中,因爲她的不懈努力,讓不少局面得到扭轉,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進程。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宋慶齡,中國革命的勝利,可能還要往後推遲一陣子。

有人覺得,這是不是有些太誇張了?

今天正好是宋慶齡先生逝世42週年之際。

爲了更好地說明這點,我和大家談談她對中國革命的3大貢獻。並以此,回顧她偉大不平凡的一生。

圖片


1

第一大貢獻,繼承孫中山革命遺志,維護了革命陣營的團結。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溘然長逝。

那時候,第一次國共合作已經達成,工農運動取得迅速發展,革命形勢看起來似乎一片大好。

但,國民黨內左右派的鬥爭十分激烈。

孫中山還在世的時候,因爲崇高威望,尚能穩住局面。

但當他逝世後,左右派的鬥爭,愈發地凸顯出來。

右派分子是反革命勢力的代表,態度十分囂張,妄圖阻撓革命的正常進行。

比如,組織各種右派小集團;殺害國民黨左派代表人物廖仲愷;在北京西山開了所謂的“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所謂的西山會議派);取消共產黨在國民黨黨籍等。

如若不加以控制,孫中山辛辛苦苦促成的革命戰線,很可能就要前功盡棄!

就在這危難關頭,孫中山的遺孀,宋慶齡站了出來。

面對日益猖獗的右派勢力,宋慶齡沒有屈服,她一面選擇依靠共產黨,籌備國民黨二大,一面通電譴責右派的分裂活動。

爲了進一步對抗右派勢力,她抱病從上海道廣州參加國民黨二大,發表宣言,痛斥右派集團,團結統一思想。

同時,在她及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的努力下,大會通過了《接受總理遺囑決議案》、《彈劾西山會議決議案》、《處分違犯本黨紀律黨員決議案》等一系列文件。

並重申國民黨一大制定的綱領,還懲處了西山會議派的始作俑者,給予開啓黨籍或警告的處分。

在宋慶齡的不懈努力下,經過這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操作,終於將國民黨搖搖晃晃的根基穩住。

雖說大會中間,難免存在一些妥協和讓步,也給蔣介石這樣的新右派崛起創造了有利條件,但,短期內總歸不至於分裂,也爲中國革命保存了一份力量。爲北伐贏得了時間。

圖片

美國進步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說:

“宋慶齡溫文爾雅,但性格堅強,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忠誠不移,堅守孫中山關於聯共、組織農工的意願。她深深瞭解各種社會摩擦,儘量把一切團結的因素團結在一起,從而推遲了不可避免的衝突。”


埃德加·斯諾的妻子海倫·斯諾說:

“孫夫人之所以成爲偉大的女子,不單純因爲她能再諸多矛盾的處境裏活下來,而且還能將矛盾加以揉和。”


由此可見,宋慶齡很擅長做統一戰線、團結人的工作。

或許,這跟她早年時期,追隨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不無關係。

一方面,從孫中山身上,汲取革命經驗;

一方面,在革命實踐中,遇見許多人,許多事,讓自己逐漸鍛煉出了強大的政治領導才能。

不得不讓人敬佩。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宋慶齡親自撰寫,並發表了著名的“七一四”聲明:《爲抗議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

在聲明中,她毫不留情地批駁了蔣介石、汪精衛的倒行逆施,並與國民黨右派徹底劃清界限。

同時,她對革命前景並不悲觀,而是滿懷希望:

“我對於革命並沒有灰心。(違背三大政策的叛徒們)註定要失敗。”

她還祕密訪問蘇聯,以表自己堅決革命,維護孫中山革命道路的決心。

宋慶齡的宣言、訪蘇之行,猶如強心劑,振奮了因大革命失敗而險要灰心喪氣的人們,也鼓舞了當時處於低谷的中國共產黨,讓中國革命得以繼續推進下去。

圖片


2

第二大貢獻,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爲抗日救亡奔走呼號。

1935年,中共中央紅軍取得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的勝利。

宋慶齡在知道這一消息後,十分激動,因爲她知道,紅軍的勝利,意味着中國革命的火種得以保留,中國革命勝利的希望尚在。

當時,蔣介石雖然依舊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策略,但由於日寇步步緊逼,越來越多人表示反對。

於是他想着找共產黨談判,派出幾路人馬,企圖用政治手段解決共產黨問題。

其中一路,是宋子文。

宋子文找到姐姐宋慶齡,希望她能與中共聯繫上,並將國民黨談判的意願傳遞給中共中央。

雖然這時候,宋慶齡早就已經斷絕了與國民黨中央的關係,但她的智慧之處在於,在基於一定底線原則的基礎上,會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對一些事情采取變通的方式解決。

她委託在上海從事中共祕密工作的董健吾,去陝北傳遞消息。

並得到毛澤東的口信,“十年分袂,國事全非,救亡圖存,惟有復歸於聯合戰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宋慶齡算是最早在國民黨於共產黨間搭橋的牽線人,併爲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宋慶齡還給當時駐紮在陝北的中共中央,提供了許多力所能及的幫助。

比如:保護已暴露的同志、代傳信件、提供經費、解決一些特殊困難等。

圖片

就說提供經費一事。

宋慶齡曾通過友人關係,替中共中央把紅軍在山西獲得的一筆地方鈔票,兌換爲了中央幣,湊足了一萬元,並託人電匯給了中共西安地區地下黨作爲活動經費,極大地解決了中共在西安地區活動緊缺的燃眉之急。

不知不覺間,宋慶齡做起了祕密工作,藉着上海地下黨,與中共中央正式接通了關係。

宋慶齡依靠這個途徑,能夠更加及時準確地瞭解中共中央的方針路線,配合各種工作,發起各種運動,提供各種支持。

可以說,宋慶齡憑藉自己的威望、資源和智慧,與國民黨反動派巧妙周旋,對共產黨多次給予援手,幫了許多忙,間接上,促進了中共的發展壯大,也加快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進程。

有人覺得奇怪,作爲一個非共產黨員,爲何宋慶齡要對共產黨如此盡心盡力?

無他,只因爲中共是繼承了孫中山先生遺志的革命隊伍,是革命理想的真正延續。

圖片

除了幫助中國共產黨渡過難關,宋慶齡還不遺餘力地爲抗日救亡奔走呼告。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宋慶齡就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並多次到前線慰問浴血奮戰的將士,還聯合中外進步人士與知識界、文化界代表,在上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營救被捕的革命者。

到了1936年6月,宋慶齡當選爲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在她的主持和推動下,救國會舉辦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70週年活動、魯迅葬禮,還有營救沈鈞儒等'七君子’的救國入獄運動。

圖片

她說:

“我們要聯合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參加反侵略的國際陣線……

我們要聯合國內各黨各派及社會各階層任務,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


這些看起來似乎都以宣傳類的工作爲主,但影響極爲深遠,激勵了無數愛國志士加入到抗日救亡陣線。

從這一點來看,宋慶齡爲團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圖片


3

第三大貢獻,爲民族解放事業戰鬥到底,參與締造新中國。

1946年,重慶談判破裂,蔣介石爲了發動內戰,不惜對全國人民進行殘酷的掠奪和剝削,以至於國統區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一時間,餓殍遍地,饑民遍野。

此時的宋慶齡,在中國福利基金會工作。

多年的革命經歷讓她深知,惟有徹底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才能讓人民真正當家作主,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於是,她一邊利用自己的能力,積極援助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一邊通過中國福利基金會,開展許多兒童福利、救濟項目。

包括開設兒童福利站、兒童劇團,並藉此宣傳革命理念。

還爲無家可歸的受災兒童,提供收容所孤兒院,並號召社會資助,維持孤兒們的正常生活。

圖片

對於無錢上學的兒童,還開辦了幾百個識字班,教他們基本的文化知識,打好教育的底子。

圖片

除此之外,宋慶齡還在福利基金會中設立了“文藝救濟基金”,至於初衷,如她所說:

“爲了使中國的文化生活,在這困苦的歲月中,不致凋謝,我們繼續幫助她的貧困的藝術家和作家。”

像臧克家、楊晦、郭沫若、徐遲、施蟄存等著名作家,都曾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過宋慶齡的基金資助。

有學者曾回憶受資助時的心情:

“學者們人人都激動不已,奔走相告:'孫夫人給我們送救濟物資來啦!大家一起親身感受到了宋慶齡同志給予革命戰友的溫暖。’”


可以說,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在正面戰場與國民黨反動派交鋒,是一條重要戰線,而宋慶齡主導的中國福利基金會工作,在政治上,亦開闢了一條重要的戰線。

因爲它爭取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和支持,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兩條重要戰線強強聯合,國民黨反動派離失敗,還遠麼?

……

宋慶齡爲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也不難理解,爲何會出現文章開頭,毛澤東等一衆風雲人物,在北京前門火車站,恭敬等候火車的場景了。

也不難理解,爲何她會當選爲國家副主席,國家名譽主席,被視爲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了。

對於這樣一位心懷國家、心懷人民,併爲此奮鬥一生的偉大女性,誰不會肅然起敬呢?

圖片

當宋慶齡走下火車,來到北京,想必是感慨萬千。

正如她後來所說:

“我這次到北京時的感覺,和我在1925年時所經歷到的,真有天壤之別。”

“許多同志們犧牲自己的生命換得了今日的光榮。連年的偉大奮鬥和艱苦的事蹟,又在我眼前出現。但是另一個念頭緊抓住我的心。我知道,這一次不會再回頭了,不會再倒退了。這一次,孫中山的努力終於結了果實,而且這果實顯得這樣美麗。”

“1949年10月1日時一個可紀念的日子,一個有歷史意義的日子,一個快樂的日子。它標誌着解放了人民、新生了的中國的開始。從那一天,我們跨過了一個新的世紀的門檻,走向未來,走向人民的時代。”


圖片


4

文章寫到這,我和大家簡單回顧了,宋慶齡先生爲中國革命做出的3大貢獻,分別是:

繼承孫中山革命遺志,維護革命陣營的團結;

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爲抗日救亡奔走呼號;

爲民族解放事業鬥爭到底,參與締造新中國。

當然,宋慶齡先生所做的貢獻,遠不止這些。

本文所總結的3點,是我覺得最具有代表性的。

也算是宋慶齡人生中的幾個關鍵節點。

我們不難發現:

丈夫離世、黨派分裂、日寇侵襲、身處內戰……

從始至終,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宋慶齡都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堅持到底,矢志不渝。

是什麼給了她源源不斷的力量?

我想,是那樸素而深切的愛國之情,以及由這愛國之情所生髮出的,對革命的堅定信仰,對人民的無限關懷,當然,還有她本身的聰明才智、人格魅力。

一個人,當她的內心有了堅實的依託,那麼,時代的暴風雨不會把她怎樣,相反,她會盡自己所能,貢獻自己的力量,甚至幫助到周圍的人,一起穿越過不堪回首的過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如果沒有她,中國革命的勝利,還要很多年?

這裏的“她”,或許,指的不僅僅是宋慶齡個人,而是千千萬萬如宋慶齡一樣,有着堅定理想信念,且爲止努力奮鬥的人民。圖片

是的,這是一個整體,因爲團結在了一起,所以,便必然能實現,甚至加快實現中國革命的勝利。

曾經的革命奮戰如此,如今的發展建設,不也如此麼?

讓我們謹記宋慶齡先生的話:

“我們今天紀念過去,

但也展望將來;

我們今天正在建設着明天,

爲了所有的人民。”


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