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萬衆矚目到眼下的無人在意,植物肉概念風起不過短短4年。

界面新聞記者 |盧奕貝

在中國市場上第一批受資本狂熱追捧的植物肉品牌,有些已經銷聲匿跡。

例如號稱由具備硅谷食品背景的海歸團隊於2020年成立的Hey Meat。這個品牌曾在當年連續獲得來自雙塔食品、天圖投資、微光創投等的天使輪和千萬級 pre-A 輪融資,但天眼查顯示其關聯公司上海魅味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於2023年4月被吊銷。

曾因做出“首款國產人造植物肉月餅”獲得關注的品牌“珍肉”,在2019、2020年曾獲得Big Idea Ventures及天使投資人的兩輪融資,但眼下這個品牌的公衆號最後的更新時間停留在了2022年9月,也無新品推出。

一些過往的明星公司仍在保持產品及營銷的更新,但起碼就消費者端而言,願意買賬的人並不多。

成立於2019年的本土品牌“星期零”曾獲得愉悅資本、經緯創投等的5輪融資,其2022年1月最後的B輪融資總額爲1億美元,但目前其天貓旗艦店賣得最好的一款產品月銷量爲100+;巨頭雀巢2020年推出的植物肉品牌“嘉植餚”在天貓產品月銷量最高僅500+;美國上市公司、植物肉第一股Beyond Meat別樣肉客,目前天貓最高產品月銷不過600+,並且其公衆號已經停更5個月。

植物肉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新鮮的概念,絕大多數消費者並不關心這背後的環保問題或者素食主義風潮。至少在中國,消費者對於植物肉的購買動機主要是嚐鮮。

而無論是本土植物肉公司,還是覬覦這個市場的海外品牌,他們採用的模式多是B2B2C的商業模式發展,即將產品售賣給超商、連鎖餐飲品牌,然後再由他們加工後賣給消費者,以打開知名度教育市場。

例如餐飲巨頭如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和漢堡王等隨後紛紛推出植物肉概念產品;而全家、便利蜂這樣的零售品牌也都紛紛推出植物肉便當、飯糰等食品。海底撈還在小料臺中推出了植物蛋白產品“味伴侶”。

這樣的助攻可謂實力強勁,但中國消費者似乎不太買賬。

據“鈦媒體”報道,聯合利華旗下的植物肉品牌“植卓肉匠”曾在2020年年底聯合漢堡王推出“真香植物基皇堡”,並與零度可樂組成套餐。但上市後銷量遠低於預期,2021年4月份的AUD(平均每店每天)銷量僅3個,產品面市不到一個季度就被迫下線。

銷量不好的原因在於,它不好喫。

據《天貓植物肉消費人羣洞察報告》的數據顯示,74%的消費者表示不願意復購人造植物肉產品,也是因爲覺得其口感不如普通肉類。由於不好喫,第一批嘗試植物肉的消費者無法形成黏性,他們對於植物肉的期待也在嚐鮮而耗盡。

此外,人造植物肉賣得比真肉貴。

中國市場上的植物肉產品的售價不菲,500克售價大約在70元左右,與動物肉的價格相差不大,甚至更高。例如盒馬曾經售賣的“植物蛋白漢堡肉餅”重爲226g,售價59.9元,而同等重量的牛肉餅卻低至20元一份;星巴克曾推出兩款“別樣肉客”產品,售價也比普通肉類產品高出約30%。

諮詢機構尼爾森在2022年的研究數據也顯示,Beyond Meat的牛肉產品零售價比市場牛肉售價高出125%左右,甚至比有機肉類高出40%。

這樣的現實反差則讓植物肉的市場教育受阻。市場研究公司DATA100的數據稱,即便是在較發達的一線城市,有88%的消費者聽說過人造植物肉,但真正食用過的也僅佔32%。市場遇冷的境況下,植物肉也很難滲透到一線城市之外的市場,它的道路越走越窄。

在海外市場也是如此。

人造植物肉概念由萬衆矚目到眼下的無人在意不過短短4年,Beyond Meat或許是最好的見證者。

Beyond Meat創建於2009年;2019年5月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首日它的股價即暴漲163%,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最佳IPO首日表現,上市短短兩個月,Beyond Meat股價翻了5倍,市值曾一度達到120億美元。

但眼下,眼下其股價已跌至發行以來的新低點。當地時間5月31日收盤,Beyond Meat股價爲10.15美元,市值6.52億美元,較最高點縮水近95%。其今年3月發佈的2022年財報顯示,公司在2022年淨收入4.189億美元,虧損高達3.661億美元。

鉅額虧損之下,Beyond Meat不得不通過裁員等手段削減運營支出,曾在去年秋季裁員200人,佔其員工總數的19%,以實現在2023年下半年現金流轉正的目標。美國另一家植物肉明星企業Impossible Foods也因經營不善,在2022年宣佈裁員20%,該公司初創CEO於去年4月宣佈辭職。

據《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統計,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國內針對“人造肉”(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多達21件,同比增長500%。星期零、珍肉、未食達等新銳植物肉品牌也乘着這波熱度獲得了融資,雙塔食品、金字火腿雙匯發展等老牌肉製品企業接連入局。

但從2021年開始,資本也逐漸清醒,這一年全年在植物肉領域之發生了4筆融資;而2022年則只有“星期零”獲得1億美元B輪融資被公開。

但人造肉的故事似乎還沒講完。

事實上,人造肉基本可分爲兩個分支,一是以Beyond Meat爲代表的植物蛋白路線,從商業化上,Beyond Meat們領先一步,率先實現量產上市,但如今也陷入窘境。而另一分支爲“細胞培養肉”,與植物肉相比,細胞肉似乎傾向於通過科技手段做真肉和味道的肉。

與人們熟悉的植物肉相比,細胞肉口感更有“肉味”,更接近於真實的動物肉。因爲它通過模擬肌肉組織在體內生長方式,在體外利用細胞培養,生產可食用的肉類。既有植物蛋白,有包含動物蛋白和脂肪。

目前,資本已經開始佈局“細胞肉”。在2022年,有三家細胞肉公司宣佈融資。遇見味來(C FOODS)獲得來自伽利略資本和Kindergarden Green的千萬級種子輪;極麋生物獲得來自梅花創投與番茄資本等2000萬元天使輪融資;CellX獲得來自佳沃創投和力矩中國等在內的近億元A輪。

但投資人們也會承認,細胞肉想離商業化更近一步還要多年。暫且不談論因人而異的口感,細胞肉的生產成本也不低,這些成本最終也會轉嫁至消費者——它同樣會面臨植物肉的問題。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