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家電細分市場之一,兒童家電一直以來都是各品牌試圖掘金的地方。而在去年,隨着教育部宣佈勞動課正式成爲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要求中小學生學會烹飪、家電維修,兒童廚電也迎來了一波關注的熱潮。隨着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到來,一衆品牌商家也圍繞“兒童消費”推出了各項促銷優惠活動。那麼,兒童家電又會有何表現呢?

孩子成長 家電“先行”

隨着90後、00後成爲新生代寶爸寶媽主力軍,伴隨互聯網長大的他們有着自己一套的消費觀和育兒觀,科學育兒、精緻育兒是他們的信條,和老一輩喜歡所有事都“親力親爲”不同,他們更樂意使用各種科學工具幫助養娃,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小至兒童臺燈、兒童輔食機等小家電,大至兒童洗衣機、兒童冰箱、兒童電視等各種大家電,突出一個應有盡有。

京東家電發佈的《85後科學養娃圖鑑》顯示,母嬰家電消費者佔比已達到34%,撐起家電消費三分之一的天下,寶爸寶媽們爲了家電提供的新型母嬰功能,平均願意多支付100元。在家電的選擇上,寶爸更偏好諸如冰箱、電視、空調一類的大家電,而寶媽更偏好如吹風機、電水壺一類的小家電。有不少新手寶爸寶媽表示,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經備好溫奶器、自動吸奶器等母嬰小家電,而在孩子長大途中,還將準備添置各種不同的兒童家電。

從產品來看,兒童家電普遍共性是在產品外觀上都具有可愛圖案和顏色,或者是以某款卡通人物作爲聯名,在孩子“愛屋及烏”的效應下,喜歡上一個IP,就會連帶喜歡上這個IP的相關產品;從功能上來看,兒童家電都與兒童的健康、安全密切相關,同時針對兒童這一特殊羣體作出了功能上的細化。比如某款目前電商平臺在售的兒童空調,就加入了童音系統,孩子可以與其對話,AI講故事;在健康方面,加入了兒童專屬睡眠模式,可以設置個性化睡眠曲線,避免兒童着涼;又比如兒童洗衣機,主打健康除菌功能,有的還加入瞭如除奶漬等特殊洗滌功能。

在價格上,筆者發現,貼有“兒童家電”標籤的產品,售價和同品牌類似產品相比也要高出幾十到上百元甚至上千元。對此,有不少家長認爲,爲了孩子着想付出溢價是可以接受的;也有家長認爲,隨着三胎政策的開放,兒童家電家裏的“老大”用完了可以留給“老二”用,“老二”用完了還可以留給“老三”用,兒童家電稱得上物超所值。

荊棘猶存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秋季,《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施行,勞動課正式成爲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要求中小學生學會烹飪,受政策風向影響,不少兒童廚具在線上平臺熱賣,這些兒童廚具除了在尺寸上更爲迷你外,在功能上和真廚電、廚具卻沒有太多區別。當被問及兒童廚具的安全性時,商家卻說法不一,有的表示這是玩具,有的表示這是屬於家用電器,也有的表示廚具都是食品級材質,做出來的飯是可以喫的。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爲,兒童廚具兼具玩具、餐具、家用電器三類產品屬性,因此要依據兒童玩具標準、食品接觸材料及製品安全國家標準、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標準等三方面的標準體系進行檢測。

日前,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關於兒童真煮廚具比較試驗分析報告,報告內容顯示,10批次樣品中,有7批次不符合相關標準要求,問題包括產品標識不清、電器性能存在安全隱患、重金屬超標等。其中,通過電磁爐進行加熱的樣品超一半不符合國標要求,部分產品不鏽鋼鍋主體部分存在重金屬鉻超標的問題,部分產品缺乏防燙設計,容易造成燙傷,更有部分樣品屬於“三無產品”。

對此,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兒童廚具涉及的標準較多,廠家更應當按照玩具產品和家用電器標準的要求,配備相關執行標準、適用年齡、安全警示等標誌或使用說明。

除了兒童廚具外,其他兒童家電也存在着或多或少寶爸寶媽眼中的“槽點”。有家長認爲,當初聽了宣傳購買了兒童洗衣機,產品宣稱有高溫殺菌功能,但實際使用起來,除了高溫殺菌並沒有其他針對兒童衣物特點的設置,而普通的洗衣機也具有高溫殺菌功能,因此覺得購買兒童洗衣機並沒有必要。

而在安全性方面,據GB4706.1.2005《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規定:器具外殼的形狀和裝飾,不應使器具容易被孩子當作玩具,避免兒童把玩電器引起觸電、誤吞零件的風險。這樣來看,兒童家電可愛的外觀可能會讓它們比普通的家電產品更容易造成安全隱患。

真實用or智商稅?

兒童家電究竟是真實用還是商家的“噱頭”?

對此,家電網主編李韜認爲,當傳統家電逐漸觸碰到天花板時,兒童家電等細分產品有望成爲新的增長點,但這前提是兒童家電不能只是噱頭,而是確實存在賣點,例如材料的選擇更加環保、健康,功能真正爲兒童着想。據中國兒童產業中心公佈調查數據顯示,我國80%的家庭中兒童支出佔家庭支出的30%至50%,家庭兒童年平均消費爲1.7萬至2.55萬元,兒童消費已經成爲家庭消費的核心,其背靠的是一個廣闊的兒童經濟市場。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的兒童家電更多像是在向家長收取“愛”的溢價,想要行業健康發展,商家還是需要回歸產品本身,挖掘產品使用痛點,切實解決母嬰和兒童家庭的實際需求和痛點,對於真正的好產品,消費者自然會作出他們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