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保財論道

從3月銀保監會對20餘家保險公司進行調研,到4月監管對多家壽險公司的窗口指導,要求對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進行調整,其中,普通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由此前的3.5%調整爲3%。據行業消息,6月30日,是3.5%預定利率保險產品的下架截止日,僅有月餘,此次窗口期,又是怎樣的底色。

01

“焦慮”營銷窗口期:炒停售、急下架

3.5%利率下調,已是板上釘釘之事。儘管監管並未公開發文,但行業早已開始打起一場沉默的戰爭。“保財論道”在業內瞭解到,目前多家險企已經進行新定價利率下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以備在過渡期後,迅速補位,防範出現產品的青黃不接。

更大的戰場,在營銷端,從曾經的4.25%利率下調,到重疾新規切換,行業已經在一次次的監管和敲打中邁向更爲理智的營銷,但面對產品利率調整的窗口期,沉默,並不符合營銷規律。

“我們對行業的調整也很糾結,如果廣而告之,會有炒作之嫌,說咱搞飢餓營銷;默不作聲又顯得不專業、不稱職,有需求的客戶真錯過,損失的都是真金白銀”,一位保險中介人士表示了他的憂慮。“公司明令不能炒停售,我們也謹慎守住邊界。”

“但相較於以往,公司有更爲嚴格的規定,代理人的宣傳和措辭也更爲嚴謹”,一位保險中介機構的負責人對“保財論道”談及,“但從行業角度來說,‘炒停售’肯定是無法全然避免。”

“存款利率進入‘2時代’,越來越多人都在把存款挪到儲蓄險來了。近期來向我們諮詢增額壽的新老客戶多了很多,大家都怕再猶豫一下,就趕不上3.5%的末班車了。”

這是一則代理人近來發布在朋友圈的內容。話術中,構建出一場營銷焦慮。此外,“抓緊時間上車”“即將停售”等用詞,以及多款產品的下架通知單截圖,也不乏出現在代理人的各類社交平臺上。

無論是基於激發市場需求的考量,還是想抓緊窗口期衝一把業績,代理人都在抓緊6月30日前的衝刺期。而另一端,是保險機構的“謹慎”和令行禁止。

據悉,自4月監管對部分壽險公司實施窗口指導以來,已有多款產品陸續下架,有保險代理人將之戲稱爲“猝死式”停售,“下午通知,當晚停售,根本沒有炒停售的機會”。

02

前瞻猜想:增額終身壽吸引力延續、分紅險受青睞

不難想見,6月,一邊是產品的接連停售,一邊的代理人的賣力“吆喝”,保費規模的短期推高不難想見。而更爲長久的考量,在於6月之後的保險市場。

2019年,市場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監管要求將長期年金產品的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上限,從4.025%下調至3.5%,隨後,利率位於3.5%-4.025%區間的年金險產品陸續停售。在此前提下,具有複利特徵,可靈活加保、減保,被稱爲“現金流規劃工作”的增額終身壽險迅速走熱。

尤其是在過去三年間疊加疫情影響下的居民風險偏好降低、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存款利率下行等影響下,增額終身壽險鎖定3.5%保額複利增長速度的優勢更是具有較高吸引力。

至2023年,增額終身壽已成爲壽險市場的銷售主力,2023年“開門紅”也多以之爲主打。此次監管出於防範利差損風險進行預定利率下調,主要受到影響的,也正是增額終身壽產品。

“定價利率下調影響或小於預期,當前仍有交易負債端超預期的空間”,天風證券在研報中分析,一方面,老產品停售有望在短期內刺激保險銷售達到階段性高點,預計負債端增速或將達到年內高點,因此保險或仍有爲期兩到三個月的交易窗口,交易的核心將是年內負債端增速超預期的程度。另一方面,即便定價利率下降,在未來一年可預見的低利率宏觀環境下,年金險產品仍具有收益優勢。

但從中長期來看,此番利率再度下調,6月之後的壽險市場銷售節奏必然生變,而3%預定利率的增額終身壽還有多少吸引力,又將是否會有新產品“補位”走熱,都還是猜想。

“目前比較穩妥、適合過渡的產品是3%以下預定利率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產品特徵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相對容易接受”,有保險機構內部人士如此表態。

另一種猜想聚焦於分紅險,不少業內人士對未來低利率環境中的分紅險表示看好。有確定收益和超額收益組成的分紅險,確定收益的部分整體利率低於傳統壽險,有利於幫助保險機構在投資端緩解壓力,而在而超額收益部分,則可藉助於收益的浮動,防範和化解利差損的風險。

東吳證券非銀團隊認爲,中期來看,預定利率跟隨評估利率下行,保險公司分紅險佔比提升,傳統險業務佔比下降,雖然儲蓄型業務吸引力略有下降,但分紅險佔比提升有望緩解人身險公司剛性負債成本壓力。

利率調整之下的猜想,還有一端,在於有利於推動保險產品進一步迴歸保障,弱化利率表現,如養老保險、健康險等等。一如中國人壽副總裁詹忠日前在中國壽險業峯會2023上所談及,保險公司應當堅持保險迴歸本源,提升利率不敏感型產品佔比,特別是加大差異化、精細化的健康養老產品銷售力度,形成保險業獨特的競爭優勢。

距離6月30日3.5%定價利率產品的下架終止日期僅有一月,行業在進行一場“沉默的喧囂”,一方面,代理人們頻頻發佈關於利率下調的消息,抓住最後時間銷售產品;另一方面,機構責令禁止炒停售,匆匆下架產品。6月之後,營銷窗口期後,行業的產品將產生怎樣的調整,還要待供需兩端的“磨合”,保費規模收縮、分紅險走熱、進一步迴歸保障等猜想還要時間一一驗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