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紹興6月11日電 (呂騫)“2023中國經濟傳媒大會”6月10日在浙江紹興舉行。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開新局”的主題,經濟媒體人、專家學者、地方黨政領導及企業家300人匯聚一堂,就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有效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金融改革和服務水平、以及高效精準地爲實體經濟提供高質量服務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這是繼2019年、2020年後,中國經濟傳媒協會第三次與紹興市政府聯合主辦、紹興蘭亭智庫和紹興傳媒中心承辦中國經濟傳媒大會,組織經濟媒體採編人員到經濟建設一線調查研究,傾聽專家學者的研究報告,同時總結年度經濟報道成果,表彰優秀新聞作品。

紹興市委書記溫暖在會議致辭中表示,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明確了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紹興將勇挑大樑、勇擔使命,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夯實高質量之基、激活競爭力之源、走好現代化之路,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在市域層面的發展規律和實現路徑,努力爲全省全國大局作出更大紹興貢獻、提供更多紹興經驗。

當前國民經濟企穩回升,政策效應持續釋放,積極因素在累積增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祕書長樊綱表示,我國經濟湧現出很多新的增長點,智能汽車新賽道就是其中之一。“我國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一季度汽車銷量增長4%以上。”樊綱說,此外,生物醫藥自主創新藥也已在世界上佔據一定比重。他強調,要特別看到中國經濟的韌性,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我國經濟增長依然比較強勁。但也要看到,國際環境複雜嚴峻,外部壓力依然較大,國內需求不足制約猶存,一些結構性問題仍比較突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針對總需求不足矛盾,與會人士建議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特別要改善投資環境、穩定投資預期,尤其是民營企業預期。“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民營經濟發展。”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韓保江認爲,要重視民營經濟面臨的困難,正確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保持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的連續性,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提供持久動力,降低民營企業稅費負擔。同時期待民營企業自己也要練好三大內功,即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堅守主業、做強實業,自覺走高質量發展路子。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還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中,要加快數字賦能產業體系現代化的步伐。曾對浙江數字化轉型做過深入調研的北京工商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說,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數字化賦能產業體系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重要引擎。他強調,數字化轉型要以製造業爲重點。“製造業是產業發展重中之重的基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以製造業爲重點。製造業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正在從內部資源協同向產業鏈要素優化轉變,從自動化、信息化到數字化的跨越。一方面,傳統制造業量大面廣,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要加快數字化轉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要加快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

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金融作爲促進儲蓄與投資相匹配的重要紐帶,應如何更高效、精準地發揮作用?“作爲經濟發展的助力器,金融要努力結合實體經濟,強化‘三個轉變’。”國創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建設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洪章說,一是從注重總量到注重結構調整,二是從強調規模到注重質量轉變,三是從注重效率到既注重效率又注重效益。

“我國現有金融資產已達400多萬億人民幣,支持着100多萬億的GDP創造能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結構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平衡。”王洪章說,金融的任務是服務實體經濟,出發點應着眼於國家發展戰略,包括各地方區域發展規劃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與此同時,金融支持高質量發展還需要重點關注三個方向。“要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區域經濟協調給予更多的支持,因爲這三方面在高質量發展中佔有重要位置。”王洪章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爲,一方面,外部不確定性比較大,2022年全球各國通脹水平達歷史新高;另一方面,風險猶存,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抬頭,世界秩序正在經歷深刻複雜的調整與演化,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俄烏衝突後,能源創新成爲戰略性資源和市場投機品,圍繞能源價格的博弈更加激烈。”

中國經濟傳媒協會會長趙健表示:“本次大會邀請的經濟學家,有的長期跟蹤經濟發展動態研究,有的密切關注世界大變局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的身在黨校和高校工作。邀請專家與媒體人到紹興一起交流對話,置身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區域的這片改革熱土,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開展深入分析探討,這是對當前真抓實幹促發展的一次深度調研活動,相信會產生系列建設性成果。”

本次大會還設置了經濟論壇、媒體論壇兩個平行論壇。來自經濟界、媒體界的多位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分別圍繞產業數字化、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給經濟媒體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等話題,開展了深入研討與交流。

本次大會宣佈了第34屆中國經濟新聞獲獎作品篇目,並現場頒發一等獎。全國有216家媒體(其中全國經濟類報紙和新媒體127家、中央和地方黨報30家、廣播電視臺19家、刊物40家)推薦了944件作品參評,共評出新聞報道獎、監督報道獎、新聞評論獎、融合報道獎321件,其中特別獎1件,一等獎74件,二等獎107件,三等獎139件。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