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經濟日報

新形勢下,工業經濟仍是國民經濟的基石,但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問題更爲複雜。提振工業經濟,要有新思維、新戰略。

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對於工業經濟而言,意味着以工具理性主導的增長目標優先取向,要更多轉向對社會直接福利目標的關切。儘管增長、利潤、GDP等工具理性目標仍然重要,甚至仍是觀察工業經濟形勢的顯示性指標,但是追求工具理性指標不能損害社會直接福利目標的實現。工業不僅是實現增長的工具,而且必須以人爲本。以環境爲例,“金山銀山”代表工具理性目標,“綠水青山”代表直接福利目標。提振工業經濟,必須在工具理性目標與直接福利目標間進行權衡。

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工業經濟的增長取向會承受一定資源環境壓力,不僅表現爲治污達標和環境保護成本提高,而且表現爲產業佈局和各類制度安排、監管要求更爲嚴格,決策流程可能更長。工業經濟更具環境友好、社會友好的取向,相應地對技術創新和規則調適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是“成長的煩惱”,也有“進取的風險”。一方面,技術迭代的效果具有不確定性。技術改進既有不可不爲的必要性,又有投入回報的不可預測性。另一方面,制度性交易成本可能增加。在規則博弈中,既有爭取獲得各種補貼的可能性,又可能受到處罰。企業如果感覺“婆婆”多,“依賴性”高,那麼創新意願可能削弱。

這些情況在財務層面表現爲,經營性和投資性資金流轉均有不暢之憂。最直觀的現象是,企業賬期普遍延長,資金拖欠屢現,經濟運行的流動性滯緩。這實際上就是經濟社會秩序的“承諾效率”下降,使市場運行的暢通性受阻。進而直接表現爲,一些宏觀經濟(擴張性)調節手段未能獲得預期效果,例如,貨幣投放的流動性受阻,減弱消費和投資需求的拉動力。再如,當工業經濟增長恢復時,利潤狀況卻不盡如人意。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0.6%。究其原因,不僅有技術效率問題,也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運行效率問題。以上觀察提示我們,提振工業經濟的增長活力和創新性張力,需要更具針對性的對策。

對於規模巨大的工業經濟,穩中求進是最具可行性的提振策略。“穩”的關鍵是市場形勢之穩。要以適應性對策,實現工業經濟領域各主要產品市場的趨穩與拓展。市場是傳統產業的活力基礎,也是新興產業的創新依託。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中國產業經濟最大的底氣所在。因此,完善市場秩序規則是提振工業經濟的第一要務。其中,資源環境策略和監管,是工業經濟市場戰略的關鍵之一。資源環境條件的形勢變化,既使工業經濟效益承壓,也使提振工業經濟創新有望。

穩定傳統主業與突破新興業務的戰略權衡和適時調整,是穩中求進戰略的重要選擇。企業創新的戰略方向,既要儘可能穩定基本盤,穩住市場態勢;又要避免在過於複雜的規則限制中迴避責任擔當,陷入風險厭惡型的路徑依賴。從理論上說,這就是經濟發展的連續性和間斷性的對立統一。

一方面,工業的本質是革命性的,不斷創業創新纔有可持續的生命力。有顛覆纔有進取。當前特別要勇於突破和實現產業體系的新技術植入,包括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

另一方面,工業經濟的生命力在於流轉性。戰略性產業轉型的過程,要高度重視金融穩健,實現金融支持,特別是要高度重視債權債務管理。讓每一次市場交易和收支決策,都具有較高的承諾效率:及時執行,減少拖欠,手續簡潔,程序流暢。這是保持工業經濟流動性暢通無阻的關鍵之一。

從經濟社會整體看,要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維護和增強秩序規則信任度,促進承諾效率和信任資本的整體提高。要看到,工業經濟發展正從主要依靠要素比較優勢的時代,轉向更傾向於規則信任的時代。市場秩序規則的可預期、可信賴,決定資源配置和供應鏈格局。市場秩序越暢通,工業提振越有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相關文章